全球再工业化研究系列(六):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吗?
时间:2021-08-2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20多年里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成功全面脱贫跨入小康社会的同时,全球跨国企业和金融市场投资者也从中国经济高速增中获益颇丰。因此他们在持续投资中国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下一个潜在的“中国”。鉴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可以想象这张名单并不会太长,而印度显然是排在最上面的几个国家之一。但任何一个长期研究全球经济的分析人士会观察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投资者每隔5-10年就会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开始看好印度,甚至认为印度会加速赶超中国,并提出了“龙象之争”的说法。但喧嚣过后,往往随之而来是失望。这次疫情爆发后,各国开始重视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多元化,因此再次把目光聚焦印度。但当疫情开始在印度蔓延之后,印度国内暴露出来严重的治理问题和落后的基础设施,令全球投资者怀疑印度距离成为下一个中国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发展中大国,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引人侧目,成功跻身全球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成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代表。为了谋求经济发展,印度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选择跳过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直接进入“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模式。通过跳过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印度在并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这种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国家的“跨越式”发展虽然使得印度获得了比肩中国、甚至某些阶段高于中国的GDP增速,但外商投资者不足、本土制造业产业链条薄弱等隐患日益加剧,使印度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产业缺乏联动等根源性问题,未来经济增长前景堪忧。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长期扭曲式发展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导致印度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阶级矛盾加剧;二是导致印度有限的工业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长此以往,印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将难以持续,未来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将成为其经济转型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推动工业化以规模化地创造就业机会,并通过部门间的劳动力转移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就成了未来印度政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因素推动印度在过去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第一个因素,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之一。2020年,印度的平均年龄仅仅为28岁(图2),而中国则是37岁。经联合国预测,印度将拥有全球最长的人口红利时期——从2005到2055。其中,印度的人口红利将在2041年左右达到顶峰,即2041年时,其59%的人口将处于20-59岁的适龄劳动力年龄区间。同时,OECD对于印度人口结构的预测也显示印度年轻人口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30年印度15-24岁人口比重为16.42%,世界平均水平仅为15.16%,图3),这一人口红利将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从内部看,通过充分发挥本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印度可以尽可能的投入劳动力要素,最大化实现规模化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在此过程中,人口的增长将通过规模经济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推动技术和制度上的革新,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从外部看,丰富且较为廉价的劳动力使印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由于印度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且拥有数量庞大的年轻劳动力,在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很多跨国企业将产业转移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欧美产业转移的增加将有效带动印度本土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印度经济增长。从非劳动力的角度来看,考虑到印度储蓄率显著低于中国,意味着更大量的资金被用于消费(印度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更于近年超过了高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时印度人口红利的增长也会带来更大规模的本土消费市场。若印度本土居民就业与收入的状况不断好转,则将与本国庞大的内需形成正面循环,增加内需对于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维持经济增速和工业增长,关键在于微观工业结构的重建。而印度所选择重建的产业结构,则是以生产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我们观察到,自上世纪中印度从英国独立以来,印度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以高于一二产业的速度高速增长。近年来,作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的外包基地,印度的服务业增加值不断增长,从1973年32.9%的低位一路上涨至2019年49.4%的高位(图4),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15.4%。这种“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印度经济增长的主力:

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世界外包行业第一大国(据印度政府统计,1995年-2003年,印度软件出口的年均混合增长率高达36%)。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信息科技、商业服务等)逐渐取代贸易和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印度建立下了有利的现代化发展基础。从数据来看,服务业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图5),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考虑到服务业增长率较为稳定、受到周期负面影响较少,印度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制也有助于跨周期为其提供持续的经济增长动能,同时降低印度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

第三个因素,政府的改革为印度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能,市场化改革显著释放了制度红利。

我们将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分为三大阶段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