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方面,美国国会参议院在8月10日批准了拜登政府力推的基建立法草案,该法案包括5500亿美元新增联邦投资,根据拜登政府的估算,这些投资将在未来十年内平均每年给美国增加约200万个就业岗位。具体而言,新基建法案将涉及以道路和桥梁、客运和货运铁路、改善宽带接入和清洁能源传输等领域的支出。
美国标普/CS房价指数同比已升至16.99%,且研究表明,供给紧张可以部分解释疫情初期的价格上涨,但是随着疫情常态化,价格上升更多反映了强劲的需求侧因素。在当前需求水平上,房屋供给需提升20%才能缓解紧张的市场情况。
国内方面,8月以来A股市场风格出现切换,原因或在于7月以来商品价格反弹导致的流动性收紧预期。7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反弹,7月PPI再升9.0%的高位,其中新涨价因素贡献达到7.0个百分点,而5月PPI同比增长9.0%时新涨价因素的贡献为6.2个百分点;CPI同比增长1.0%,也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尤其是核心CPI同比增速达到1.3%,为2020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
由于通胀持续高位,7月上旬以全面降准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宽松可能面临制约,更依赖流动性支撑的成长板块出现回调,而与大宗商品价格相关的周期板块保持上行,年内涨幅垫底的低估值板块则出现短期修复。展望未来,我们提示不应离开新能源与半导体为代表的赛道,因其具有基本面和政策面的较强支撑。
农产品价格内外齐涨是CPI的潜在风险。在全球商品上涨的浪潮中,基本金属和工业原料受到国内市场的持续关注。但是CRB指数显示,今年以来食品价格涨幅已经达到34.9%,目前CRB食品价格指数为488.58,继续上涨5.1个百分点就能触及历史最高纪录。南华农产品价格指数7月以来涨幅亦明显加快。近期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与气象灾害有密切关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有可能成为CPI同比的主要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信贷增速区域性放缓引起货币当局关注。不同地区信贷状况却存在显著差异。从贷款增速来看,上海、内蒙古、辽宁等地的上半年贷款增速较上年末明显加快,增速分别提升2.8、2.0与1.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湖北、福建、安徽等低的贷款增速则下滑明显,分别为3.8、2.8与2.4个百分点。信贷增速的区域性减缓已引起央行关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辟专栏讨论该问题。据此推断,这些地区下半年信用收缩的情况有望缓解,政策将对冲信贷需求不足产生的紧缩影响,平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货币政策整体稳健。
高频数据显示,本周美元指数下行,地方政府债发行量转负:本周美元指数下行,8月13日收盘92.51。周一、周二资金面较为紧张,周三后恢复宽松;资金价格与上周相比全面上行。地方政府债净融资转负,本周地方政府债余额27.8万亿,本周新发行地方政府债270.7亿元,净融资-446.7亿元,下周预计发行3781.7亿元,预计偿还654.1亿元。信用债存量39.5万亿,本周新发行信用债4299.2亿元,净融资1988.1亿元,下周预计发行1493.1亿元,预计偿还320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