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地处“九河下梢”,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北方最早的开放城市,加上地处首都门户和濒临渤海的优越位置,历史上的天津,曾是中国北方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南有上海、北有天津”之称,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5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其中,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是对天津的又一新定位,同时也赋予了天津一张“新名片”。
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大型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天津,专访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主持工作)孙洋和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黎红,听他们共同分享,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始终紧扭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这一核心任务,汇聚更多金融“活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在津发展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并以此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汇聚金融“活水”
浇灌实体之“花”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天津金融业总体发展和运行情况如何?
孙洋:今年上半年,天津市金融业运行平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力持续增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37亿元。
一是信贷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截至6月末,天津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52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07万亿元,增速和增量均高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水平。上半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使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资金218亿元;累计运用两项创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超过80亿元,惠及普惠小微市场主体24.92万户。
二是信贷资金投向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高度契合。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利率降低。截至6月末,同比增长43.1%,增速连续12个月保持40%以上,其中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28.8%。金融运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上半年天津全市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1%,分别比去年同期、2019年同期降低0.18个和0.67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服务更加精准。印发《市金融局金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加大对重点产业链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高技术产业中长期贷款增幅分别达到20.3%和45.6%。聚焦“双碳”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上半年,天津市企业共发行绿色债券8笔,募集资金64.22亿元。
四是债券市场回暖市场信心明显增强。6月22日,天津成功召开债券市场投资人恳谈会,100余家金融机构500余人参会,极大增强了债券市场对天津的信心,也为地方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
证券时报记者:在缓解民企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方面,天津市金融局采取了哪些创新金融服务?
黎红:一是用足用好政策。在去年高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基础上,今年以来持续推动政策工具落地,今年前5个月,法人银行共发放支农支小贷款和贴现196.83亿元,累计支持市场主体18645户;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07.88亿元,累计支持市场主体48.30万户。研究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天津市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金融支持措施。
二是发布创新案例。评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案例,“自贸区FT账户体系上线,叙做FT账户汇兑和融资服务”等10项创新案例入选,激发了金融机构创新活力。编制天津金融创新产品手册、保险创新产品手册。推出“融资租赁与政策性融资担保组合产品”等3类9个“融资租赁+”创新产品。开展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融资租赁业务。
三是加大引导力度。持续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落实“天津惠企21条”“27条措施”政策,并鼓励其他类型担保机构参照执行。截至5月末,已有12家融资担保机构(含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1619家次及农户3659家次提供担保服务,合计担保金额52.46亿元。
四是强化协调服务。经持续推动,今年2月7日天津市政府与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14日市政府与太平保险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农业银行天津分行成立信创支行,成为全国农行系统首家信创专营机构。推动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开业,是银保监会成立以来批复的五家保险法人机构之一,也是天津首家专业养老保险法人机构。
五是保障改善民生。先后推动太平洋集团、泰康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总部机构与天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导保险总部机构加强对天津商业养老保险支持力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
“津心融”
打通金融服务实体“血脉”
证券时报记者:天津市金融局打造的“津心融”效果如何?
黎红:“十四五”规划开局以来,天津市金融局一直以“政务数据+金融服务”为发力点,倾力打造“津心融”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线上产品+线下对接”,持续推动金融服务立体化便捷化,着力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