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变革——202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谢亚轩: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政治形势造成深刻影响。宏观负债率在08年金融危机后第二次在国际间转移,未来将呈现美国加杠杆、中国稳杠杆的新格局。外需与碳中和对国内经济已经产生明显影响。
当然,在国内经济持续恢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供给约束、收入分化、结构性失业等问题,这意味着下半年工业生产、出口以及居民消费的短期走势存在变数,但这些变数不足以撼动中长期的改善趋势。
谁在全球经济复原榜上独占鳌头?夏春:
在欧洲,德国、瑞士、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等遭遇特大洪水,已造成至少170人死亡。另一方面,英国将在今天取消社交距离限制和戴口罩的要求。投资者应该养成掌握数据,学会控制焦虑,寻找积极的信号。中国内地在今年2月的经济复原度排名全球第一,随后排名有所下滑。
未来包括香港在内的新股上市,均需要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但赴港上市的批准程序,包括网络安全审查,将会比前往美国挂牌简单。我们相信监管机构会在新规出台时给出更加明确的指引,消除市场疑虑,香港金融市场将为内地企业上市融资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抓住“上海碳”这个牛鼻子,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刘功润:
上海明确提出,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意味着上海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比全国目标提前5年。“上海碳”也将同“上海油”“上海金”等一样,成为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牛鼻子。
在“双碳”目标的硬杠杆下,我国经济结构、能源消费机构、企业生产方式甚至居民的生活方式都面临改变和优化,而且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可谓前所未有。纵观中国碳市场探索历程,一个明显趋势是:碳排放交易逐步从地方试点向全国统一市场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牵引”优势及主体性作用凸显了出来。
若中美货币政策重新错位,会掣肘中国央行吗?管涛:
如果中美货币政策出现一松一紧的重新分化,尽管对中国汇市影响有限,但对中国其他市场的溢出影响仍不能掉以轻心。美联储因通胀上行正在考虑减少购债、退出货币宽松,而近期国内全面降准显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可能重新宽松甚至降息。
如果中美货币政策出现一松一紧的重新分化,尽管对中国汇市影响有限,但对中国其他市场的溢出影响仍不能掉以轻心,包括而不限于: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向中国传染的风险;由此触发的人民币贬值推高国内企业对外支付成本的敞口风险;由此可能推升中资企业海外融资风险溢价,进而引发中资企业的个体对外偿债风险,等等。
突如其来的降准会带来哪些影响?管清友:
国常会突然提及降准确实令人意外,至于降准原因也有提及,主要是缓解上游大宗商品涨价对中下游小微企业的影响。为何会超预期提降准?主要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呵护小微企业。特别是下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先行指标PMI三连降,PPI过度上涨,对下游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急需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其实国常会明确了降准的用途,定向支持小微企业,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降准会带来哪些影响?有助于缓解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对股债房影响不大,无需过度期待。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搞碳中和?如何解决碳中和的经济问题刘劲: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导致地球气温异常地快速上升,这已经是主流科学界的共识。除了新能源科技的进步之外,大幅增加碳排放的成本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要素。能源的使用是碳排放最重要的来源,而人类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能源的利用是紧密相关的,用历史数据来测算,GDP增速与能源用量增速的相关系数高达90%。碳减排是需要全球合作的,而达成如何分担责任的共识很困难,不同的国家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很不一样。
储能目前最普遍的方式是抽水蓄能(占比90%),但受制于地理条件非常不灵活。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电池储能可能会成为未来储能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
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任泽平:
决定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全球人口迁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跨国层面,人口从中等、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美国人口迁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地区层面,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五大湖区集聚,到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南海岸集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三个阶段。人口集聚分化促使房地产市场不断分化,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未来经济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大都市圈大城市群房地产市场更有潜力。
复苏放缓,振荡收敛——202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展望报告连平:
预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拐点可能出现在四季度。2021年二季度可能会是疫情爆发后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阶段性高点。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导致全球供求缺口大幅存在并迅速扩大,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当前的供求缺口难以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