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GDP城市财政收入上半年增势良好,均实现两位数恢复性增长,但其财政收入规模与GDP排名并非一一对应。
2020年GDP过万亿的23座城市,均已经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GDP和财政收入数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盘点发现,万亿GDP城市财政收入上半年增势良好,均实现两位数恢复性增长,但其财政收入规模与GDP排名并非一一对应。
其中,上海、北京、深圳财政收入规模遥遥领先。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因为多了一层省内分成,归属广州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较小。同样由于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广州上半年财政支出规模约为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6倍。
由于2020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波动较大,若以2019年上半年为基数,衡量万亿GDP城市两年增速,长沙、杭州、宁波增速领先,增幅超过20%,济南、福州、无锡、青岛、苏州、泉州、南通等城市增幅超过15%。这些城市多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两年财政收入增幅超过15%,反映出整体发展质量效益较好。
若以上半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看,上海单位GDP的财政产出最高,占比为23.5%。第二梯队包括杭州、北京、天津、深圳、宁波,比重在16%-18%左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质量,与财政分成体制有关,也跟地方产业结构、产出效能等相关。
沪京深财政收入规模遥遥领先
从上半年财政收入规模来看,上海、北京、深圳的财政收入规模遥遥领先,分别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2亿、3254亿、2353亿元。
这与其各自GDP规模大致相当,23座GDP过万亿的城市中,仅6座城市上半年GDP超过1万亿元,其中上海、北京上半年GDP突破或接近2万亿元,深圳居第三位超过1.4万亿元。也就是说,年度GDP破万亿已经是大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但万亿GDP城市俱乐部间差异比较大。
上海、北京、深圳上半年GDP两年平均增速都在4.8%,相较其他万亿GDP城市增速偏低,反映出超大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增长常态。
与之相适应的,虽然财政收入规模较大,但上海、北京、深圳上半年财政收入两年增速偏低,上海和北京分别为5.6%、2.6%,深圳为10.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上海半年数据发现,作为全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上海的消费恢复较快,无论是实体店铺还是升级类消费增速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7.6%。上半年大宗商品交易活跃,上海批发零售业、航运服务业增势较好,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也有较好表现,这些推动上海三产加快恢复,两年平均增长5.2%。不过,上海近年面临往外疏解低端制造业的压力,上半年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规模以上制造业好于预期,但规模以下企业仍面临下行压力。
北京近年来由于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及清理低端制造业等,工业生产增长相对低迷,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得益于国药北生研、科兴中维两家疫苗企业上半年累计产值突破1200亿元,带动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倍,北京上半年工业生产异常亮眼。
北京三产占GDP比重超过80%,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是其基本盘,这两大行业在疫情中维持较高的增速。不过,作为首都的北京,由于疫情防控最为严格,接触型服务业、餐饮消费等恢复较慢,是上半年的拖累因素。
深圳的工业占比偏高,但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3.2%。深圳是中国出口第一大城市,上半年出口规模约8534亿元,两年平均增长6%。由于近年来深圳土地成本大幅上涨,工业投资趋缓,上半年工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0.9%。加上深圳去年以来加大了房地产调控力度,上半年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2.9%,这也是深圳上半年经济增速偏低的重要原因。
当然,虽然超大城市发展增速趋缓,但实力依然遥遥领先。像北京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54.4亿元,同比增长15.3%,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已经超时间进度完成预算的57.6%。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共8个行业财政收入超过百亿元,合计完成2568.8亿元,贡献全市财政收入的78.9%。
需要指出的是,广州上半年GDP两年平均增长5.2%,在一线城市中增速最高。广州上半年出口、投资增速相对较高,出口两年平均增长15.9%,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3.3%,这些推动广州在一线城市中维持较高的增速。
由于广东省内财政收入分成机制,广州的部分收入要划归广东省财政,广州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约936亿元,与其GDP规模排名不相符。不过,得益于广东省财政转移支付,广州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1506万亿元,为广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6倍,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的支出规模(约2264亿元)。
如何做到两年增长超15%?
如果只是看上半年财政收入的同比增速,万亿GDP城市的增速在12.3%-71.9%之间,增势相当好。考虑到去年各城市财政收入受疫情及政策影响较大,若以2019年上半年作为基数,可以看出城市间两年来的变化差异。
长沙两年来的财政收入增幅高达30.9%,杭州、宁波的增幅分别在24%、22.5%,济南、福州、无锡、青岛、苏州、泉州、南通等城市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