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提到,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创有统计以来新低;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8%,较上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不过观察分析7月的信贷数据和PMI数据,似乎又并不那么乐观。7月金融数据皆低于预期,制造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数(PMI)也降到了3月以来新低。显示尽管资金成本在下降,企业的贷款意愿并没有跟上,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没有解决,信心的恢复或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另一方面,如本期嘉宾邢自强先生所言,中国经济的治理框架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从增长第一,切换为更加注重稳定、公平和安全。这意味着,虽然资金成本会相对降低,但在金融体系里空转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小。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在未来的恢复和增长过程中,从微观主体,到宏观审慎,都应该有新的认识。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对货币超发风险的谨慎态度,是否降低了年内政策宽松的可能?中小微企业贷款意愿不足,需求不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经济政策的治理框架已经发生了转换?对各大行业领域有何影响?PPI重返高位,全球通胀时间会否比预期更长?年内的不确定因素将会大于预期?市场风格切换的轮动已经重启?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
主要观点: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年内还有进一步宽松空间;
正常情况下优先选择降准等流动性工具;
中小微企业分化依旧明显有必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
经济治理框架已经发生改变符合大方向行业将因此受益;
监管体系改革使开放安全有序可控进行;
长期来看对稳定增长和资本有效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通胀不会延续更长时间PPI同比增长9%已经是顶;
多重因素叠加年内应做好各项政策工具应对。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年内还有进一步宽松空间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经显示当前通胀已经引起了央行的注意,尤其是在此次的专栏中,对2020年疫情之后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和通胀的关系给予了解读,2020年之后发达经济体强财政货币政策确实引发了通胀风险,显示央行对于货币超发以及外溢风险还是很谨慎的,是否降低了接下来进一步宽松的可能?
邢自强:我觉得刚才你提到的一个观察非常对,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的价值很大。那么通常都是对热点问题做出了一个既专业又结合政策实际热点的这么一个分析。我觉得现在的政治局会议以及各种层面的央行的表态,都非常的明确,就是咱们的货币政策是以我为主的。第一看国内的经济和就业,第二要看国内的物价。
国内的经济很显然还是跟年初的预期比,现在是略有不及的,包括最近也在一些区域出现了一些疫情的反弹,那么由此带来的可能一些我们在控制疫情的过程中,一些线下的服务业出行受到影响,再叠加从去年底以来,我们看到随着政策的逐步的退出,那么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的投资逐渐的回落,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实际上三季度的经济增长十有八九是比市场此前预期的要低的,我们的预判是可能增速会回落到5%左右,在这种情形之下,货币政策还是有机会提供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去收紧。
那么国内的通胀也是如此,尽管海外的宽松力度过大,带来的一些比如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但我相信中国还是有多种政策可以去应对输入式的通胀。再叠加中国内部其实消费物价层面,还有猪肉价格的下行,以及服务业面对疫情的反弹带来的服务就业没有完全恢复,所以不管是食品通胀还是服务业为主的核心通胀也起不来。所以从这个角度,不管是基于国内通胀还是就业,我想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会做到以我为主。
正常情况下优先选择降准等流动性工具
第一财经:还会有进一步的降准或者降息么?
邢自强:我觉得降准至少还有一次,我们还是预计有50个基点左右的全面降准。那么时点上,如果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包括一些单月份的包括采购经理人在内的PMI指标,可能进一步下行到50%左右的分水岭,那么就不排除会采取降准备金的这种举措。
至于降息,我想可能需要经济出现非常始料未及的下行压力,譬如说可能有外部环境的恶化,再比如说可能国内的一些个别企业的信用风险叠加,导致的一些金融流动性的情况,才可能会降息,否则在正常的情形之下还是优先选择降准等流动性的工具为主。
中小微企业分化依旧明显有必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
第一财经: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提到,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创有统计以来新低;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8%,较上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但是7月份PMI(50.4%)降到3月以来最低,分项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还是困难重重,原因是什么?
邢自强:我想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分化,还是有冰火两重天的现象。那么制造业目前订单还是比较饱满,因为外需总体还是比较强,尤其是中国的疫情控制还是比大部分的新兴市场强得多。企业的信心也比较足,但是国内的服务业的复苏不及预期,特别是在像出行、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