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迄今已满月。截至8月13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54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5%;交易量持续萎缩,累计成交量651.88万吨,成交额3.29亿元。
作为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未来如何提升交投活跃度,让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和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并广泛采访一线控排企业和市场人士,廓清全国碳市场未来走向。
“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国碳市场开市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与其同事仍然很忙,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时间约在了下午5点后,“接下来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做好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精细化服务,推动控排企业尽快入市并提高交易频次。”
交易量持续萎缩,交易价格较为坚挺,是全国碳市场开市一个月以来的两大特征。由于价格坚挺导致控排企业惜售的情况,加上企业履约期仍然未到,当前碳市场活跃度普遍不高。
赖晓明透露,推动控排企业尽快交易、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加快机构投资者入市等措施都在积极推进中,“争取到年底,全国碳市场达到初步活跃状态”。
控排企业观望气氛浓厚
交易量持续萎缩,是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主要特征之一。记者查阅发现,首日成交410万吨后持续走低,最低至6001吨。
“集团已参与了多笔交易,原因在于数据测算比较完整,内部评估碳配额盈缺情况比较准确。”一家大型央企碳资产管理公司(代理集团旗下所有控排企业在全国碳市场交易)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多数控排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部分反应慢的企业,可能还在开户。”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赖晓明的证实。他告诉记者,目前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约80%的企业已开户,“企业需要开立交易账户、登记账户和资金账户,企业内部流程较长,部分企业目前正在开户中。”
已完成开户的控排企业,参与交易的也并不多。“相当一部分企业,此前没有参加过地方试点,初次接触碳市场,对碳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碳资产管理的流程还不完备,入市交易相对谨慎。”赖晓明说。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交易量较低应是市场还在观望,国家发放的免费碳配额是否够用,控排企业对自身需求还不是很明确。
“部分交易可能只是试水,目的在于熟悉交易规则等。”李志青举例称,极个别交易触及涨停价,但量较少,由于市场不活跃,可能是企业为了熟悉交易规则进行的试点。
业内普遍预计,履约期前,全国碳市场交易有望有所活跃。根据时间安排,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今年9月30日进行配额核定,12月31日进行清缴履约。
李志青预计,清缴前一两个月的交易比较频繁,在知道配额是缺口还是盈余时,碳市场的交易会更加活跃。上述大型央企碳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碳排放权配额仅是预分配,9月30日核定后,交易可能更活跃些。
“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知道自己需要履约的配额数量时,就会进行‘买’还是‘卖’的操作。”赖晓明说,根据试点情况,也是履约前两三个月交易比较集中。
上海电力日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所属发电企业已完成全国碳交易系统注册登记,具备碳交易资格,后续将根据需要适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价格呈上涨趋势
“如果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我一定会投资全国碳市场,中长期看,目前肯定处于低位,未来不止这个价。”谈及全国碳市场价格,李志青说。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相比交易量的持续萎缩,价格较为坚挺,一个月以来的最低价即是首日开盘价48元/吨,期间最高至61.07元/吨,目前维持在50元/吨至60元/吨之间。
在赖晓明看来,价格仍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价格目前是由配额供需决定的,长期受国家政策、产业情况和配额分配等因素影响。”
“从整体趋势来看,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李志青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预计10月后全国碳市场交易会越来越活跃,价格也会走高。
上述大型央企碳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全国碳市场目前价格处于合理区间,“未来,全国碳市场价格仍将呈现上涨趋势,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产品有较高的上涨空间。”
据透露,控排企业存在“严重惜售”情况,“看到价格有时触及涨停价,且具有涨价预期时,控排企业肯定不愿意卖,选择等待。”
李志青分析,全国碳市场价格最终将回归碳减排成本,总体测算下来,50元/吨的价格远低于碳减排成本,“如果未来我国征收碳税,碳税可为全国碳市场确定基准价。”
在李志青看来,未来,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成熟,不排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测度或晴雨表。
加紧推进行业扩容
和机构投资者入市
“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赖晓明这样评价全国碳市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