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美国三大股指中道琼斯和标普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尽管美国疫情再次恶化,消费者信心大跌至2011年以来新低,但股市的投资者依然充满信心。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经济,如何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理解未来的经济走势,本文进行探讨。
美国经济:通胀高企却难加息
7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4%,涨幅较6月份持平,是2008年8月份以来最高值,显示美国通胀压力不减。虽然核心CPI优势回落,但在德尔塔病毒蔓延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再度受到冲击,如汽车芯片短缺导致汽车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等加大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
美国经济尚在复苏中,复苏的动力来自低利率环境和政府的巨额财政支出。但在疫情再度严重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不可能一直大投入,居民所获得的补贴也将减少乃至取消,所以,复苏见顶之后,未来美国经济的低增长格局仍将持续。
不少人对拜登的基建投资法案寄于厚望,但实际上该法案的规模已经从3月份的2.3万亿美元降低至即将交众议院讨论的1万亿美元左右。如果把已经实施的4500亿美元剔除,新增的也就5500亿美元左右。因此,把美国的基建投资当作拉动经济的良药,或者成为支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动力,显然是高估了。
中美基建投资占GDP比重
从历史上看,美国基建占比稳定,近年并无较大作为。事实上,这几年来美国在基建投资上确实没有比较大的作为,自2003年起基建投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左右,也就是0.85万亿美元左右,如果新增的1万亿美元分6年实施完成,也就是每年增加0.16万亿美元,增量部分实际不大。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基建投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不足10%,到2017年已经提高到超过20%,不过近年来基建投资的占比已经有所下滑,但2020年也接近3万亿美元。
在经济增速下行、疫情持续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举债将持续,美联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加息,将增加举债成本,显然会导致拜登政府的不满。所以,我认为美国今明两年加息的可能性很小,何况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还想谋求连任,至于把就业率不达预期作为不加息的理由,可能只是借口而已。
据CNN8月12日报道,超过98%的美国人目前都居住在新冠疫情高风险传播区,是一个月前的5倍有余。同时,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又大幅回落,因为政府部门的补贴已经大幅缩减,自今年3月以来,美国居民存款总额从5.9万亿美元降至6月份的1.7万亿,同时个人存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27%降至10%。
美国居民储蓄存款已大幅回落
那么,既然美国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为何股价指数却屡创新高呢?这是因为美国三大股指都是成分股指数,即上市公司的精华体现在成分股指数上。美国股市已经有接近230年历史了,但两大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现存数量迄今只有5444家,而A股市场才31年时间,但沪深两地交易所的上市数量已经达到4140家,估计2025年前应该能够超过美股。
美国现存股票数量之所以那么少,是因为执行严格的退市制度,仅今年年初至今,退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25家。从1980年至今,大概有所有上市数量的80%左右的公司退市,真正做到了优胜劣汰。而被纳入成分股指数的成分股,则更是优中选优。因此,美国股指更能代表美国有前景的行业和企业。而上证综指属于全样本指数,且传统企业在该指数中的权重占比较大,故上证综指似乎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过去”。
中国经济:应对减速不只是宽松
中国7月份的经济数据已陆续公布,大部分数据都显示经济减速压力加大,例如,出口增速回落、房地产的销售额回落、汽车销量负增长等等。7月份的降准,意味着货币政策再度宽松,或许货币政策将经历一场宽松周期,即降准和降息都有可能。
之所以对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比较高,是因为财政支出在政府降杠杆的背景下,不大可能大幅增加。今年前五个月只完成了不足20%的债券发行,而2019年和2020年同期这一比例要超过40%。既然财政政策是积极中偏紧,用意在于提高财政的投入产出比,降杠杆和提高经济质量,那么,货币政策就必须宽松了。
今年前五个月的专项债发行规模
7月份开始,受德尔塔病毒的传播影响,我国的旅游、餐饮、酒店、交运等都受到负面影响,使得服务业收入增速下降,从而又让经济减速压力进一步加大。所以,德尔塔病毒的蔓延不仅对全球经济,同时也是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负面影响。
不过,尽管中国的全年GDP增速可能低于预期(8%-8.5%),但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6%左右的GDP增速目标肯定可以实现。因此,大家对于逆周期的政策预期不要太高。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关“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实际上就是对“逆周期调节政策”的一种改进或升级,也是顺应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战略抉择。
因为在基数效应下,即便不采取刺激政策,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也肯定可以实现,这就意味着今年出现了着力推进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时间窗口。
例如,从年初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如今对互联网巨头加强约束;从一直提倡的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