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厘清数据交易的概念与逻辑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就科技平台公司与社会和谐相处探讨相应的制度安排:
第一,科学地看待科技平台公司的垄断。要鼓励平台竞争,但又不能以市场集中度定性垄断。平台的市场集中度不是必然负面的,真正的问题是平台实现市场集中的手段。近期出台办法,禁止平台公司采取“二选一”等手段垄断经营是非常正确的。
第二,科技平台公司职能单一化。科技平台公司真正的垄断问题是利用平台垄断客户、垄断平台上的相关业务。因此,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平台服务业务必须与其他业务严格隔离,其他业务只能以同样条件与平台上的其他参与者公平竞争。
第三,数据采集、治理、服务、出售持牌制。或不能允许同一科技平台公司同时拥有以上四个环节的业务,特别是数据服务业务和数据交易业务,不能由同一个公司经营。
第四,建立专业的科技平台公司及数据行业监管体制。
第五,各类科技平台必须开放。
——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
科技平台公司要与社会和谐相处
人类千万年来都会追问一些永恒不变的问题,比如,人类与这个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区别。说追问,实际上是自问自答,因为没有其他物种会来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
最近,云南那十几头象的行动引起了地球各地人类的关注。它们昼伏夜出,出行有队形,有开道的,有殿后的;睡觉休息也有队形,并且有站岗放哨的;互相嬉戏打闹,一言不合,分道扬镳。从它们行为的种种迹象推断,它们有语言、有感情、有分工,应该也是有思想的,它们也是社会性动物。
如此看来,人类与其他物种真正的差别在于文字和科学。
文字和科学又是相互关联的。科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供给的生活状态。人类生活的物质供应越来越丰富、寿命不断延长。正因为如此,人类崇拜科学,认为科学会给人类带来财富,带来进步,带来幸福。
千百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在发展,人类生活不断在演进,但人类依然面对生老病死的烦恼,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不平等的困扰,依然为争夺资源而发动战争。科学技术解决了许多人类的生存问题,但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社会生存问题,有时反而强化了人类的社会生存问题。
曾几何时,人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乏味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人类会进入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然而,这样的美好社会从未达到。自从工业社会以来,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乏味的重复劳动,在技术进步中只是转换了形态,且在资本和技术的作用下,被更加精准和残酷地挤压。
工业化时代来临,机器代替人的同时,人类也发明了泰勒制。科学的机器设备和科学的生产管理制度,造成的是贫困的工人和紧张的劳资关系。
互联网、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出发点是造福人类。但是资本的逻辑很清楚:减少人工,降低人工成本。更加精准科学的管理,带来的或是“996”和被算法牢笼的员工、快递小哥和客户。
前段时间在苏州与一位制作苏州菜和糕点的非遗传人闲聊,才知道许多著名美食的缘起,是因为做主菜剩下许多边角料食材,浪费可惜,于是切切碎做成小糕点。本意是废物利用,降低成本,却意外成就了著名小吃,增加了收入。
在香港时,了解到一些超市和商场都与慈善机构等有合作,每天结业时,把即将过期的生鲜食品赠送给这些机构,避免浪费。因为按商场规定,这些食品第二天是不能上架的,当天必须处理掉。当然,在平时的运营中,商场会持续总结销售规律,科学进货和调拨,尽可能减少当天要处理掉的数量,以降低成本。
但是,现在有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并不研究相关商品的销售规律,并不服务于科学、精准地计算进货量和进货节奏,商场销售剩余的商品只能白白扔掉。但为了流量,商场还必须降低销售价格。于是,控制成本的唯一方法,就只有挤压上游供货商,这让上游供货商甚至种植养殖业的农民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窄。
同样是为了流量,一些高估值上市的,不顾金融的风险规律,向低收入人群过度借贷,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商业模式。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更加开放,信息更加透明,销售者可以更方便地找到需求者,消费者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商品;投资人可以撇开中介直接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精准地评估风险。因此,各界敦促社会各方开放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但与此同时,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和数据垄断。并且,数据成了数据垄断者垄断经营、向数据提供者索取收益的工具。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更加公开,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与广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丰富、更方便,有利于促进人们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却没承想,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存在着各种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各种人工智能算法的作用,有时反而更固化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为每一个人筑起了思想的围墙。
人工智能、客户画像,初始是为了商品的精准营销。但当互联网上任何事物都有了商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