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垃圾去哪了:日本废弃物处理的真相》
在本届东京奥运会上,日本首次用回收的旧手机和家电来制作奖牌。这种变废为宝的操作,再度刷新了人们的认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日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呢?有着丰富环境报道经验的日本记者杉本裕明因工作经历长期关注这个问题。作者以查找“垃圾的下落”为目的,四处调查全国的垃圾回收实施、处理设施,以及非法丢弃现场;研究废弃物的行政管理,拜访相关专业人士,最终历经20余年撰写成《垃圾去哪了》一书。
这部作品简练清晰,作者表述沉稳,逻辑缜密,直击要害。作者在书中不仅对垃圾回收处理行业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还提供了很多翔实的数据图表、细致的法律条款分析,以及相关人员的口述内容。
有效利用废物资源
作者落笔就从“关于垃圾的基础数据”切入。根据日本环境省的调查,在2013年日本一年产生的垃圾,即由日常生活产生的家庭垃圾和来自商场、办公楼的办公垃圾构成的一般废弃物共有4487万吨。在2012年,由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达到3.79亿吨。
垃圾并不等于无用,为推进垃圾循环使用,日本对塑料和纸质容器包装、食品、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以及汽车等废弃物的处理,分项制定具体的循环回收法律,通过法律规定制造商有负责回收再利用的义务。比如,聚酯瓶、塑料制容器包装应当由各市町村分类收集后,移交给由容器包装制造商和销售商(饮料生产商、超市等)组成的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容器包装循环再利用协会”。该协会按照垃圾种类和地方自治体分类招标,由中标的相关企业负责垃圾循环再生作业,垃圾处理费用由容器包装制造商和销售商交付的委托金支付。
为了调查家庭排放垃圾的处理状况,作者走访了容纳900万人丢弃垃圾的东京湾垃圾填埋场。家庭排放的垃圾经过焚烧等中间环节,在这个最终处理场进行最后一步填埋。2013年度,东京都垃圾处理厂共填埋了53万吨废弃物。其中家庭、办公楼产生的生活和办公垃圾,包括焚烧灰和不可燃垃圾共计36万吨。东京湾垃圾填埋场曾经每年填埋超过300万吨垃圾,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垃圾填埋的数量逐步下降。个中原因,除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因素外,还与在垃圾循环利用方面的政策出台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作者的介绍,从1991年开始为推进资源有效利用,及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的诞生为契机的一系列法案推出,对减少垃圾填埋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东京多摩广域资源循环联合会的生态水泥加工厂启动于2006年,这里是府中市、武藏野市等26个町的家庭垃圾焚烧会和不可燃垃圾的最终处理场,除了极少一部分不可燃垃圾被掩埋外,其余的几乎都在这里经过循环再加工处理制成水泥。这个总额高达867亿日元的大型项目的投成,使占填埋物大半的焚烧灰的存量减少到零。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对垃圾的利用逐步从低效走向高效。比如,由于垃圾填埋地空间紧张,日本开始推广建设灰渣熔化炉,这种熔化炉可以充分分解二噁英,同时减少重金属含量。在厨余垃圾循环再生方面,日本曾经采取堆肥化处理的方式,后来发现堆肥产量太小且营养价值有限,于是改为利用细菌进行垃圾减量化处理。焚烧发电也是日本的常用处理方式,不过如今机器分拣沼气化处理更胜一筹,在高性能自动分拣机的作用下,垃圾焚烧处理后的热能可以被更有效地回收。
由于作者在写作上有时间差,最近几年的发展未能谈及。我国资深日本研究学者徐静波先生于2019年走访日本时发现,有的地区的垃圾发电站已经做到了“零排放”,即垃圾燃烧后产生的残渣,可以做成人行道地砖或者建筑材料。在被填埋的不可燃垃圾内添加分解塑料薄膜等物质的微生物菌后,经过5年至10年,微生物菌便可把这些不可燃垃圾慢慢“消化”掉了。
环保还是一门大生意
在日本,环保还是一门大生意,怎样降低成本、变废为宝,实现共赢是其中的关键。
小畈町有“都市矿山”之称,因为这里回收处理国内外的各种资源垃圾,从废弃的手机、电脑的线路基板中回收贵金属和稀有金属。通常人们从每吨矿石中只能提炼出约40克黄金,而从每吨手机中却可以提取出约300克黄金。据了解,为了制作本届奥运会奖牌,日本收集了大约4.8万吨废弃的电子产品。
而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聚酯瓶被称为“回收界的优等生”,可以回收再生制成鸡蛋盒、餐盘、纤维制品、塑料布等物品。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他在千叶工厂的见闻:大量聚酯瓶在这里经过粉碎、清洗、去除异物、制成薄片等处理过程后,装进大型集装箱,从东京湾通过集装箱货轮运往海外,然后在海外被制成纤维原料,或者领带、衣物等。
本书总共只有四章,作者特辟第三章描述“备受欢迎的二手商店”。日本二手市场的发达程度,堪为世界楷模。比如,旧书店“BOOKOFF”,专营年轻人青睐的音响装置店“HARDOFF”等都普遍受到欢迎。网络二手商店在日本也相当流行,二手奢侈品交易等业态持续快速扩张;家具、电器、厨房用具、玩具、皮包等二手商品的拍卖也很兴盛;二手家电还漂洋过海,出口东南亚、非洲、南美等30多个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