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题:认清大势增信心凝神聚力开新局——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十四五”开局之年,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时”与“势”备受关注——
“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是描述当前中国经济态势的两大关键词;但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全球疫情形势持续演变、发展环境复杂等不少挑战。
中国经济“稳”在何处?“好”在哪里?底气和信心来自何方?面对行进航程中的新变化新考验,经风历雨的中国经济能否续写优异成绩单?
认清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找准自身优势和全局工作的结合点,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定能顶风破浪、不断焕发新气象。
(小标题)如何看开局成绩?——稳定恢复、稳中向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迈出新成效
上海浦江东岸,改革开放热潮涌动。7月底,前滩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揭牌,将着力打造与国际运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功能高地。
这一具有“国际范”的集聚区可按需定制办公空间,已吸引10家国际经济组织落户。
开发开放30多年后,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新区,将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窗口和通道。
今日中国,大江南北,正在书写无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经济?不妨以事关发展大局的“宏观四角”来观察——
经济增速——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创造了超过53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速为5.5%,比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全球领先。
就业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5%。
物价指标——1月至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市场价格总体平稳。
国际收支——截至7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2359亿美元,创出2016年以来新高。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经济平稳增长,就业增加,保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问题。目前看,这些宏观数据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
今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态势,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景深中分析考量,可以看得更为清晰,彰显时代意义。
这是来之不易的坚实开局——
立秋时节,从东北平原到西南山区,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农民带着夏粮丰收的喜悦,忙碌着秋粮满仓的希望。
全国夏粮喜获丰收,2916亿斤的产量创出历史新高,秋粮面积增加,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开局之年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新进展: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开通运营,“复兴号”列车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
开局起步,至关重要。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迈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经济恢复中的矛盾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固本培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奋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复苏,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成之惟艰。继去年成为世界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持续处于领先水平;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已连续17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前不久,世界银行将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到8.5%。
这是着眼新发展阶段的宏大布局——
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为2021年的中国经济标注诸多不平凡。
2月25日,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当日16时,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正式挂出。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7月1日,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新征程上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已在谋划设计……
知天下者,善谋大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引擎启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始发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已起笔着墨……
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02项重大工程有序实施……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