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创新到攻克"卡脖子"技术,浦东自主创新加速跑
时间:2021-08-1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质子加速、电子加速、高亮度等离子体高次谐波和阿秒脉冲产生等实验,正在位于张江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激光装置)中进行。

“我们希望基于大科学装置打造有中国特色、上海特色的创新高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冷雨欣说。

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是世界首台10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激光实验装置,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首批重大项目。去年底通过项目验收后,今年已经初步开放,从建设模式全面向运行模式切换。

基于“羲和”在内的10个大科学设施,以及将要新布局建设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浦东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浦东要成为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原始创新。“其他地方的创新可能从产品开始,但我们就要从原始创新的基础开始,建设一些大科学设施、大装置,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的就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说。

以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为例,冷雨欣解释说,假如地球外面有一个非常大的透镜,可以把照射在地球上的所有太阳光聚焦在一根头发丝上,就相当于1个拍瓦能产生的光强,10拍瓦就相当于10个太阳的光强。

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可以为科学家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极端的物理条件,进而在基础物理、生命科学、工业相关等领域得到一些创新性的结果。

目前,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经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我们希望企业从各个角度,特别是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角度来提出新的需求,牵引大科学装置和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切实为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冷雨欣说。

大科学设施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载体平台。截至目前,浦东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共有10个。今年上半年,除了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开放运行,软X射线实现了2.0纳米波长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出光,硬X射线项目完成了首套超导加速器模组总装。

浦东还正在积极争取新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推动超大规模开放算力、智能汽车研发应用创新平台落户。

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徐欣说,浦东将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载体,打造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导的引领性科技创新组团,前瞻布局科技创新方向,聚力突破核心领域,推动信息技术、物质科学、空间技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努力产出一批世界级科学新发现。

研发机构将破1000家

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载体布局的同时,多元创新主体也在不断加入。

徐欣说,浦东将优化对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和培育机制,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设立研究机构,面向全球集聚外资研发中心、龙头企业创新中心,汇聚一批海内外顶尖科技人才。

在高能级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方面,李政道研究所今年将投入试运行,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年内将竣工,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大NK功能型平台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在科技领军企业方面,目前浦东已经集聚了966家企业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今年有望突破1000家。

目前,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孵化体系、全链条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覆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等四大体系,正在持续为创新主体赋能。

7月29日,浦东发布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或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发起建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说,GOI计划旨在发挥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数据显示,活跃在张江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已超过20家,还有22家正加快推进。

按照计划,浦东将在三年内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100家以上、赋能高质量创新企业5000家以上。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沈波表示,欢迎志同道合者成为商用飞机事业的新朋友。罗氏全球合作部亚太区负责人Harm-JanBorgeld说,许多初创企业都有非常好的想法,但他们往往需要一些外力的帮助将这些想法变为现实。今年5月18日,罗氏中国加速器正式启动,这也是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

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依托大科学设施、多元创新主体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的同时,浦东也在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