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在助力科创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战场。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企业鸣锣上市,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关注。时至今日,科创板已平稳运行两年有余,截至目前,已拥有上市公司数逾300家。
科创板在助力科创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战场。对于科创板开市两年多来的成效,业内专家有何评价?注册制推进是否符合预期?
与此同时,科创板定位硬科技,让人们认识到产业链自主的重要性,多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赛道占据龙头地位,但仍然有环节面临“卡脖子”问题,这背后实际是近40年全球化分工的不断细化。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下,未来全球化分工将面临哪些问题?尤其是中美竞合关系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否有解决中美贸易关系的“最优解”?
此外,当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中国要按时交卷将面临哪些考验?就全球而言,未来创新政策的方向和着力点应该怎么思考?
就上述热点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到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作出解答。
科创板定价机制改革: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引入做空机制
《21世纪》:科创板在7月过完两周岁生日,你的新书《寻找经济最优解》也有一节专门讲到了科创板和中国经济的未来,对于这个运行刚满两年的板块你有什么评价?
魏尚进:首先,科创板两年多来的运行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方面。
科创板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接下来要以生产力和科创能力的提高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但科创行业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早期投资时间比较长,投资金额比较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导致科创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资金支持。在银行支持不够的情况下,资本市场能否为初创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资金,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科创发展的速度与水平。
由于主板上市条件比较严格,很多科创行业的新企业不太适合在主板上市。科创板补足了一个重要短板。
第二,科创板还有继续改进的必要。比如现在在纽约上市的一些中国科创企业,在科创板还不能上市。接下来科创板上市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也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21世纪》:对标美国纳斯达克,就制度方面,你觉得科创板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魏尚进:科创板作为一个新事物肯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现在国内比较关心的科创板IPO定价环节出现的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的现象,这对科创企业的融资不利。
科创板IPO定价形式和主板不一样,主板由承销商定价,而科创板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来定价。机构投资者中,市场占有率比较大的为数不多,所以它们容易抱团把价格压下来。这个现象在纳斯达克以及其他成熟市场并没有出现,主要是出于机制设计上的两点不同。
第一点不同在于:纳斯达克的IPO定价由承销商来决定,而承销商是由发行人也就是上市企业自己选择的。没有了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环节也就没有了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的机会。但仅仅这一点不够,还需要考虑IPO定价会不会过高的问题。
第二点不同在于:纳斯达克整个市场的定价包括二级市场比较理性,一级市场定价要与二级市场挂钩。在其二级市场上,首先是机构投资者比较多,散户的比例相对较低;其次是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卖空机制。
卖空机制对IPO以及二级市场定价的合理性非常重要。股价实际是市场上各种投资者意见的一个综合反映,有些投资者看重利好因素,也有些投资者更强调风险因素,因为他们得到的信息不一样,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也不一样。在既可以买也可以卖空的市场里,正面和反面意见都会反映出来,然后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综合和平衡。而中国股票市场的卖空机制比较欠缺,或者说需要通过融资融券卖空的成本非常高。这样的后果是只有认为公司估值高的投资者参与进来;而认为公司估值低的投资者,除了不买之外,或没有别的方式把他们对公司价值的意见表达出来。这样的话,市场参与者对这个股票的平均估值就容易偏高。而如果有比较明确的负面消息传来,股价又可能出现大跌。
这些二级市场的估值特征与价格大幅波动的特征反过来也影响了公司IPO制度的设计。比如国内主板上市考虑到股价有脱离基本面偏高的趋势,而行政限制了市盈率的上限。科创板IPO定价试图换一种做法,就尝试采用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定价,不设定市盈率上限。但结果发现也有问题,因为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多,它们可能会集体压价,从而让自己拿到股票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已经相当成熟,二级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增幅。如果能够继续培养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并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把做空机制引进来,一旦二级市场的价格合理性问题有了较大改善,科创板与主板就都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办法,也就是上市公司选承销商,然后与承销商一起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定价。这样机构投资者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