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8月9日,央行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谈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这样指出。
这一口径与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口径一脉相承。
实际上,“跨周期”提法已多次出现在重要会议中,早在去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出现了“跨周期”提法:“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分析人士认为,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背景下,7月份央行超预期降准本身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提前布局,就是跨周期的表现。“跨周期调节”要求宏观政策要给中长期问题留有余地,也为未来的不确定性预留出政策空间。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将坚持稳健基调,不搞“大水漫灌”,同时,更多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
进一步提高操作前瞻性
与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内容相比,《报告》在货币政策内容上的表述有不少调整。
比如,在强调“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的同时,新增“健全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同时,新增“加强对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监测分析,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等表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第一财经表示,下个阶段,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叠加疫情持续演变,国内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仍需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从货币政策来看,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还是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下半年还有降准空间和可能。同时,央行也会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的稳定。
展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7月9日,央行公告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选择降准的背景和时点让市场倍感意外。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国金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负责人蔡浩撰文表示,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背景下,7月份央行超预期降准本身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提前布局,就是跨周期的表现。因为下半年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利因素明显增加,叠加美联储缩减购债(Taper)预期,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之前,预先在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时期,通过降准为后续政策操作预留空间,也是货币政策跨周期调节的重要体现。
《报告》还强调,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实施好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再贷款政策,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
其中,就强化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报告》表示,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在银行间市场创设碳中和专项金融债以及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品种,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给予合理必要支持。
对此,温彬认为,市场一直较为关注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预计很快就会推出,以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
通胀压力整体可控
总体来看,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在全球宏观政策中保持领先态势。
但有观点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长期货币超发但并未出现通胀,说明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失灵,因此把央行通过资产购买扩张货币,作为既可以刺激经济又不会带来通胀的“灵丹妙药”。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就此特设专栏详细阐述货币与通胀的关系。
《报告》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机后和2020年疫情后两种量化宽松政策的区别,正确认识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今年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为8.6%,与疫情前基本相当,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宏观上稳住了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