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事件:2021年7月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回落到19.3%,进口同比回落到28.1%,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至565.9亿美元。
1、即使在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和基数因素后,中国外贸也已步入下行阶段。海关总署公布的季调数据显示,7月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都出现回落。两年平均的7月出口和进口增速,也分别从15.1%、18.8%,下降到12.9%和12.8%,中国外贸已过了疫情后最景气阶段。
2、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主要贸易伙伴中,7月对美国出口是唯一较上月出现好转的,与当前全球疫情反扑的局面相映。
对欧盟的出口在6月明显上行后,7月再次放缓。由于东南亚疫情肆虐影响到生产恢复,7月东盟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下降到2.1%,今年首次低于美国。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拉动,截至7月已连续3个月下降。分产品来看,7月主要产品出口的两年平均增速均出现回落,机电产品仍是当前出口的主要贡献项。
3、7月中国进口的拉动集中在铁矿石、集成电路和农产品。但它们7月的两年平均增速均较6月回落,一是因国内生产受限压制了上游大宗的进口需求,二是价格因素也拖累铁矿石和农产品的进口同比读数。汽车和汽车底盘的两年平均进口增速继续低位下滑,表明国内汽车消费仍然羸弱,以及缺芯对汽车生产的压制仍在。
总的来说,中国外贸大概率已经过了疫情后最为景气的阶段。但年内的出口和进口,预计都能维持韧性,剔除掉基数影响后,两年平均增速将是逐级下台阶的,而不会断崖式回落。出口方面,海外疫情仍是最大的扰动因素,我们认为尽管海外疫情肆虐,但全球经济仍处在疫后复苏阶段。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如东南亚地区)疫苗接种时间的错位,将延缓中国出口回落的节奏。进口方面,中国经济年内原本就无明显放缓压力,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抓手的跨周期调控政策已在路上,加之中央纠正运动式“减碳”,政策因素对生产的掣肘在弱化,因此中国对上游大宗、集成电路和农产品等都依然有较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