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等央行持续性印钞放水、政府财政刺激转移支付、供给收缩需求复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从2020年中期延续至今的全球性通胀仍在继续。我国政府为稳定经济和生产,对铜、铝、锌等大宗商品进行了抛储操作,并从政策上对煤炭、钢铁等行业生产进行指导,近两月暂时稳住了相关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品的涨势,但输入性通胀仍存,解决通胀问题依然是全球各国政府下半年的重点经济任务。
在欧美等央行持续性印钞放水、政府财政刺激转移支付、供给收缩需求复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从2020年中期延续至今的全球性通胀仍在继续。我国政府为稳定经济和生产,对铜、铝、锌等大宗商品进行了抛储操作,并从政策上对煤炭、钢铁等行业生产进行指导,近两月暂时稳住了相关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品的涨势,但输入性通胀仍存,解决通胀问题依然是全球各国政府下半年的重点经济任务。
一、美国通胀势头不减,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按兵不动
7月13日美国公布的6月CPI数据,同比增长5.4%,超过预期值0.5个百分点,创2008年8月以来最大月度涨幅;环比增长0.9%,超前值0.3个百分点,创1991年9月以来最大涨幅;美国6月核心CPI同比增长4.5%,超过预期4.0%和前值3.8%。创30年新高,核心CPI环比增长0.9%,超预期的0.4%和前值0.7%。
通胀数据跳涨的原因
第一,食品和汽油价格上涨。6月美联储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多州出现了严重的食品和材料短缺,而居高不下的油价又抬高了运输成本;
第二,工人工资大幅上涨。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下,很多企业计划在未来三个月进一步提升工资以吸引劳工回归岗位,劳动力密集行业成本的上涨大量转移向通胀;
第三,新车和二手车价格继续上行,CPI数据中,二手车和卡车指数6月份上涨10.5%,连续第三个月大幅上涨,其中二手车占上月CPI涨幅的三分之一。
持续性的通胀给美联储以压力,但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仍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当地时间7月14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就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上指出,未来几个月通胀可能继续保持高位,但预计今年年底物价上涨的压力将会有所缓解,如果有迹象表明,通胀或较长期通胀走势大幅持续超出目标水平,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目前美国经济需要进一步改善,美联储才会改变超宽松货币政策,加息的条件之一是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范围内,预计美联储短期仍将维持宽松政策。
美联储的表态基本确认短期不会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胀走势进行干预,也就是会对通胀维持容忍的态度,这和欧洲央行的态度并无二致。此前,在2021年6月8日,欧洲央行正式公布了货币政策新框架。与2003年货币政策框架相比,新框架采取了中期平均通胀目标制,这一框架将在2025年会被重新评估。欧洲央行将货币政策目标绝对通胀率2%修改为“中期内实现2%的通胀率”,2%的通胀目标为通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锚定,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相机抉择性,而不再是死守通胀2%的货币政策操作。
欧央行对货币政策中期取向的灵活性意味着对通胀偏离目标的适当货币政策反应要考虑导致通胀的具体背景,要充分考虑通胀偏离2%的驱动因素、偏离幅度及偏离的持续性。可以理解为欧央行将对通胀保持容忍,通过货币工具对通胀采取行动要考虑经济运行、金融稳定等因素,而不再仅仅考虑商品价格因素。
疫情以来,美国先后通过了三轮天量财政刺激,大水漫灌下,物价猛增。然而不同品类价格的涨价节奏不尽相同:
01
去年疫情爆发后,食品涨价首当其冲。疫情爆发后,美国经历了大规模居家限令,伴随第一轮财政刺激的投放,孕育出了一轮“抢购潮”。因此,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食品价格剧增,但是由于食品项在整个CPI统计口径中占比较小,所以美国通胀并未出现明显上扬。
02
今年上半年,能源价格开始发力。去年疫情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休克”状态,国际油价暴跌,然而进入2021年,伴随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油价一路走高,能源价格上涨,逐渐接过了通胀大旗。
03
核心通胀项目正在接力。拜登上台后火速推出了第三轮刺激计划,美国经济终见起色。一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加速复苏。目前,国际油价在欧洲解禁封锁、美国夏季出游高峰临近的情况下,仍有继续上行的动力,但是由于低基数效应已过,并且油价已处于近几年高位,能源项继续推动通胀略显乏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启动,除食品、能源外的以住房价格和服务价格为代表的核心通胀正在成为通胀的新推手。经测算,6月份美国食品、能源、以及核心项对CPI的贡献分别为:0.34%、1.48%和3.59%。其中,核心项对CPI的贡献较5月增加了0.55%,较4月增加了1.19%。
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仍在继续,当地时间7月12日,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表示,美国参议院预算委员会民主党议员同意3.5万亿美元的支出和税收法案,预计将该协议纳入今年夏天的预算决议中。这笔3.5万亿美元的预算是对两党6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的补充,其中包括5790亿美元的新支出,侧重于实体基础设施。
拜登政府正在采取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