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数量占到市场主体的99%,在促进就业、创造税收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韧性的来源,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始终是国家政策的重点。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专精特新”就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要求企业在细分的市场上把产品做精做优做大,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随着技术与工艺不断进步,产业链上的分工也在不断深化,企业必须专业化才能赢得市场。以集成电路为例,随着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上技术的不断突破,对加工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原来IDM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连索尼等一些老牌半导体“巨人”企业也因为自己的晶圆加工技术落后,不得不将其外包给台积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体量较小,掌握的资源相对有限,只有专注细分领域,把有限资源集中投向主打产品的研发,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企业才能实现成长。
从各国发展的情况看,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比如,光刻胶是芯片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市场规模并不大,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只有19亿美元,以日本合成橡胶为首的五大企业占到市场份额的87%,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起步较晚,而一些细分领域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格局,存在技术和专利的壁垒,要实现突破,必须要靠自主创新。因此,“专精特新”发展的本质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给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科技革命加快技术迭代,特别是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将会根本性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比如,在第三代半导体、量子计算等新的领域,各国基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国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机遇。二是国产替代的机遇。由于有的国家对关键核心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封锁,导致一些关键零部件无法进口,但是国内对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在国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大战略下,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三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带来的机遇。经过前期的积累,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支撑。比如,光伏产业已经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产业链,产生了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龙头企业。随着光伏产业的扩张,在硅片、玻璃、胶膜、逆变器等相关细分领域,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是制度和体制优势带来的机遇。由于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会秩序得到较早恢复。而在海外,由于受疫情影响,生产中断,部分订单逐步向中国转移。比如,近期铝电解电容器就因海外疫情影响,把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给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海外市场。
我国曾在“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培育了18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是,由于部分政策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下一步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整体规划,提升政策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一是从产业链供应链来谋划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其关键是打通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渠道,鼓励大型企业“裂变”,对大型企业的相关事业部拆分、独立、上市给予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配套的中小企业联合开展研发,共享创新成果收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鼓励中小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防止龙头企业利用垄断优势挤压中小企业利润。
二是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产业内一些共性技术,由企业提供需求清单,政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采用“揭榜挂帅”的方法,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共同攻关,成果在企业直接转化。
三是强化财税金融政策协同。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政支持产业专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地方政府投资基金、贴息贷款等政策有机组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行精准“滴灌”。
四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需要来培养适用人才,面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合理设置高校专业和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打通企业与高校的“围墙”,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鼓励企业技术人才与高校教师双向流动,形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