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对经济结构和城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许多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已经自然达峰,欧盟于199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美国于2007年达到碳排放峰值;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也分别于2006年、2007年和2013年实现碳达峰。一个国家的碳排放与其经济结构和城镇化水平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国整体上步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率突破60%,但是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不高。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碳达峰目标会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城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保证中国在2030年之前既要实现全面工业化,又要实现碳达峰?本文分别从碳达峰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格局和城镇化进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碳达峰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碳达峰首先影响到的是能源结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根据《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约为57.7%,石油约占18.9%,天然气约占8.1%,非化石能源约占15.3%。相比其它国家,我国煤炭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而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非化石能源比重也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碳达峰要求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逐渐脱钩。随着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施,节能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碳交易市场的完善,能源结构逐步向低碳的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倾斜。
一方面
通过停止新建燃煤电厂,短期内迅速淘汰老旧落后和低效燃煤电厂,逐步进行灵活性改造,降低现役燃煤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煤炭占总能源比重下降。近五年来,不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煤炭比重都在持续下降(图2所示)。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从2016年69.8%下降到2020年的67.6%;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6年的62.2%下降到2020年的56.8%;煤炭采选业投资2013年为5212.57亿元,2017则为2648.38亿元,降幅达到了5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从2016年的5049个下降到了2019的4253个。
另一方面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在提供相同能量的情况下,煤炭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石油的1.5倍、天然气的2.2倍。《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显示,燃煤发电和供热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的44%,煤炭终端燃烧排放占35%,石油、天然气排放分别占15%、6%。天然气作为介于石油、煤炭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低碳清洁能源,它的碳排放要低于煤炭和石油,同时价格低于可再生能源,对中国来说,除了履行碳减排承诺,更紧迫的问题是发展问题。作为低碳但并非无碳的化石能源,天然气仍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旨在弥补我国“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储备能力不足”这个短板。天然气在一系列政策的强势推动下走上了主力能源的道路。“十三五”时期,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5.9%提高到8.5%(图3所示)。预计在碳达峰之前,天然气还会稳健增长。
在碳达峰目标下,清洁能源比例将会快速上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国家战略任务,是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未来社会经济的能源需求和发展更多地要用非化石能源来支撑。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必须充分利用中国水、风、光资源丰富的禀赋条件,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受国家的各类引导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扩大的刺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持续上升,当前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规模达到了9.3万亿千瓦时,占总装机比重达到24.4%。其中水电3.7亿千瓦,风电2.8亿千瓦,光伏2.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295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了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
二、碳达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能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同的产业需要的能源不同,能源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占比会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增速总体放缓,第三产业不断加速,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4.5%,第二产业比重为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