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上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下半年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有市场分析认为,下半年稳增长的重要性加强了。部分观点更是提到,7月15日央行全面降准,便按下了宏观政策转向的开始键。
年中政治局会议是否意味着宏观政策的大转向?怎么进行跨周期调节?如何看待7月15日全面降准?下半年如何促投资?美国加强对中概股的审查,面对逆风如何推进全球化?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政策重心转向中长期规划
《21世纪》:如何看待上半年经济运行?
刘元春:上半年经济整体是不错的。任何一次大疫大灾后的经济复苏,都会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不同区域、部门恢复进度不一,这是复苏进程中的常态问题。
上半年补短板工作取得成效,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领域,包括餐饮业、小微企业、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等在加快恢复。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在稳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利润两年平均增长20%以上,超过了常规水平,财政、居民收入增势良好。
经济良性运转的动能在趋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后能得到较好消化。我们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的复苏进入稳定通道,如果没有大的干扰,年内经济实现常态化运行是可预期的。
《21世纪》: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释放了什么信号,是否意味着宏观政策的重大转向?
刘元春:基于我国经济短期运行较好,宏观政策重心向中期转变,这是最重要的转向。试想,如果短期下行压力较大,可能就顾不上“跨周期”调节,也无力顾及今年末和明年初的交接工作。
政策转向为何没有发生在上半年呢?要知道,2020年为对冲疫情出台了一揽子纾困救助政策,部分执行到今年3月底,部分到6月底——上半年经济是否稳定复苏,尚需时间观察。
尽管现在疫情仍在演变,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但是时候抬起头,看看更长远的问题了。政策着眼点要从短期逆周期对冲,转到中长期规划和战略落实上来。
《21世纪》:下半年宏观政策如何相应调整?
刘元春:会议对内外形势进行了研判。外部来看,世界疫情演变存在不确定性,欧美对中国的遏制战略进入新阶段,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复杂。内部来看,虽然抗疫、纾困、复苏方面都不错,但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
下半年要注重跨周期调节,而不是短期逆周期调控,很重要的体现围绕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十四五”重大项目上来,短期宏观政策也要以此为导向。
下半年仍有降准可能
《21世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刘元春:下半年宏观政策仍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可根据下半年经济运行状况、风险控制状况、“十四五”规划落实需要等,相机进行调整。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支出节奏要提上来,要配合重大项目落地,真正体现提质增效。上半年财政支出进度较慢,收入和支出不匹配,出现较大顺差。下半年财政空间更大,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切实落地,可实施的项目更多,财政支出的抓手会更多。
货币政策方面,大概率维持稳健偏松的导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为对冲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消费和投资复苏进程偏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稳健偏松的政策支持。第二,外部环境来看,欧美政策若收紧,可能影响国际资金供应,加上全球供应链恢复可能对我国外需带来部分冲击。第三,“十四五”要开好局,重大项目落地并形成实物工作量,为既定的重大改革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也需要充裕的流动性加以支持。
《21世纪》:如何看待7月15日的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下半年是否还会降准?
刘元春:由于上半年经济复苏不错,中国已经实施了从超常规政策向常态化政策的转型。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有过度回收的可能。7月15日全面降准,旨在通过流动性的释放,回到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的状况上来,可缓解银行资金压力,也能为后续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提供空间。
部分解读认为降准意味着全面宽松,这个理解有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汇占款大幅下降,货币政策发行渠道发生大改变,当时为了回收流动性、定下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已经没有继续维系的基础。中国偏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未来下降是趋势。
全面降准与短期宽松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货币政策是否宽松,主要看总量流动性和融资成本的变化,体现在货币供应(货币供应增速和名义GDP匹配度),以及融资成本(与投资收益率的差距)。
下半年货币政策进行系列偏宽松的微调,是大概率事件。不排除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上适度宽松,为市场提供充裕流动性;部分结构性融资价格可能有所调整,来配合重大战略的推进。
投资疲弱态势有望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