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把舵定调。会议内容丰富,其中不乏众多新提法,涉及近期市场关注的诸多热点。会议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六大方面进行解析。
看点一:
强调“跨周期调节”
政策更注重衔接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跨周期”的思路早已明确。去年7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就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一年来宏观政策都是跨周期的思路和基调,此前的央行全面降准就是跨周期调节的一个体现。”
从过去强调“逆周期调节”,到现在强调“跨周期调节”,意味着什么?
“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相对应,但存在区别:逆周期调节主要是指在经济下行时宏观经济政策宽松,经济上行时宏观经济政策收紧,以避免经济波动太大。跨周期调节则指政策放松时不过松,收时不过紧,把政策评估期从短期扩展为中长期。
民生银行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对记者表示,跨周期调节意味着政策更加注重衔接,而不会仓促出手、大开大合。“强调‘跨周期’而不是‘逆周期’,预示着下半年政策不会骤然转向。”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会议要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其目的在于:一方面避免四季度经济下滑,另一方面注重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能力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确保明年经济稳健运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王军分析认为,会议对未来重点工作的部署也充分体现“跨周期”思路,既有扩大内需等立足当前的政策安排,也有完善生育政策、科技创新、高水平开放等着眼长远的相应部署。
看点二:
货币政策稳健总基调不变
定向支持的领域更加明确
为助力中小企业纾困,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新基调和新要求。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从会议表述看,“稳健”的总基调仍然不变,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环比回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稳健,不宜出现大幅变动或转向。
近期,由于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依然处于高位,中下游中小企业经营存在一定困难。颜色认为,后续货币政策要采取更多措施,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包括采用定向和直达的政策措施,以及保持总体信贷成本的稳中有降。
关于“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解读称,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部分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还是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
颜色表示,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渐正常化,今年底之前可能就会缩减购债规模,逐渐退出量化宽松,但我国货币政策自去年5月开始就已逐步正常化,因此更应当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周期波动,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看点三: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下半年将加快发力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记者表示,财政政策要继续释放积极信号,但接下来在操作重点、推进方式和实施结构上有些细致性变化,总的特点是“兜底线、控节奏、重实绩”,让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根据会议要求,下半年财政进度将显著加快,或将在年内用完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地方债的预算额度。经过测算,下半年可使用的财政资金额度达到16.44万亿元,预计积极财政政策将在四季度对稳定经济增长显效,并对明年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受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穿透式监管要求、上年资金结转、项目储备有限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节奏较去年有所放缓。
“在跨周期调节的要求下,实物工作量可以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意味着可以适当将财政资金稳投资的作用平滑到2022财年,更好地实现财政资金对经济运行的支撑作用。”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杨晓怿对记者表示,发行窗口期时间的放宽也意味着财政与发改系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提高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率,进一步防范地方债务的潜在风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看点四:
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制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且需要体现资本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建议针对监管上的盲区,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制度,防止企业利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