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1、本周资本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宏观事件包括:1)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政策未雨绸缪,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聚焦于补齐中国经济的短板。2)中美两国在天津举行会谈,两国态度强硬、措辞犀利,巨大鸿沟短期难以消除,未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畅通内循环和科技自立自强将更加重要。3)新冠疫情国内多点扩散。截至7月31日15时,本月全国累计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8例,接近此前5个月的总和,已有14个省份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短期内仍然还会有继续向其他地区扩散的风险,将拖累暑期相关消费。4)电价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快。未来电力供应短缺或是常态,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都有涨价压力。
2、政治局会议纠正运动式“减碳”。本周生产指标多数走弱,与限产、高温降雨天气有关:全国高炉开工率已连续三周回落,主要因限产所致;汽车轮胎开工率小幅下降,随着汽车芯片供应逐步增加,汽车生产恢复有望带动汽车轮胎开工率回升;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小幅下滑,与高温降雨天气影响施工有关。从7月建筑业PMI的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出现回升来看,当前建筑企业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基建投资将延续反弹趋势。粗钢限产预期发酵,叠加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位,南华铁矿石指数本周大跌8.6%。近期国家督察组进驻各地检查,环保、安全等方面措施进一步加强,焦煤和焦炭供应紧张,加之库存总体处于低位,推动本周焦煤和焦炭价格分别大涨9.5%、6.3%。
本周工业生产领域,最受关注的是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新华社也发文称不论是地方、行业还是企业,都要合理设置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节奏,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5月中旬国常会就指出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但实际的执行力度并不大,令企业和市场的预期紊乱。本次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关注后续各项政策的落地情况。
3、土地市场明显降温。上周百城土地成交面积环比减少40.8%,已连续三周大幅低于季节性。今年这三周平均成交面积较2019年和2020年的同期分别下降58.9%、66.6%。我们认为,这既有土地双“集中”的影响,也与开发商融资和房地产抵押贷款持续收紧后,开发商拿地意愿下降有关。本月政治局会议再度强调要坚持“房住不炒”,预计房地产调控将继续全面收紧,而且在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全流程上都是如此。
4、本周资金面有所收紧,A股主要股指下跌,债券市场交易经济走弱和政治局会议定调,人民币小幅升值。货币市场,月末临近加之周一、周二股票市场明显调整,资金面收紧,周四和周五央行都通过逆回购投放300亿资金,维持流动性平稳和安抚市场情绪。股票市场,受海外中概股大跌带动,本周A股主要股指多数大幅下跌。我们认为,货币流动性将维持合理充裕,当前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也不大,政策未雨绸缪从正常化走向稳增长,A股所处环境仍然较为友好,在经历本周大跌后或出现一定的修复性行情。债券市场,本周票据利率履创新低,市场交易主线从前期的资金面宽松,转向经济基本面走弱和政治局会议定调。经济基本面可能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弱,政策面也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松,利率债或已超涨,需提防收益率短期反弹风险。外汇市场,本周公布美国主要经济数据均逊于预期,美联储议息会议也释放鸽派信号,美元贬值0.88%。本周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23%、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07%。
风险提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国内疫情继续扩散,地缘政治冲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