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 疫情走势成美联储缩表关键因素 下半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
时间:2021-07-30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美国东部时间7月28日,为期两天的美联储议息会议落下帷幕。在会后的利率决议声明中,美联储表示,在实施缩减购债规模计划之前,美联储希望实现的两大经济目标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看到就业市场的复苏之前,美联储货币政策仍有需要挖掘的空间。

美联储鹰鸽不明的表态令市场略感迷茫。事实上,此前美联储官员们的表态也意见不一。对此,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美联储官员们出现分歧很正常,美联储缩表的时间仍需观望疫情的发展。

受全球主要央行退出QE、疫情反弹、通胀风险攀升等因素影响,包括A股、恒指在内的全球主要股指波动加剧,引发投资者的担忧。不过,黄翔认为,“除非美股指数出现大的回调,触发了投资者对经济重新开放,以及对需求方面的进一步忧虑,否则外围市场对A股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小的。”

黄翔预计,虽然下半年低基数效应正在消退,但是总体而言,如果对比2019年的水平,中国经济还将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复苏状态。

美联储缩表时间需视疫情决定

《21世纪》: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央行,美联储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近期,美联储官员们对缩表和加息的意见出现分歧。你认为美联储何时会开始收紧货币政策?

黄翔:我觉得出现分歧很正常。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实际数据表明通胀的压力正在上升。这不单单是在局部地区,而是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从债券收益率的角度来说,前期到了一个相对高点,当前又慢慢往下回落。

我觉得,现在大家的确在市场和央行的动作方面都有一定分歧。这个场面,以前还是不多见的。接下来要看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疫情怎么发展。如果疫情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重启仍有拖累的情况下,整体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间点可能要进一步往后推。因此,疫情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

《21世纪》:如果美联储宣布缩表的话,是否将导致新的“缩减恐慌”?

黄翔:如果开始缩表的话,倒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大家已经谈论过很多次,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的预期。当然,从静态角度来看,缩表肯定会对债券收益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不是当前最重要的,当前最重要的点是大家对经济重启前景如何判断。这也是我觉得目前还存在分歧的一点。

中国政策有较多弹性

《21世纪》:一旦美联储宣布退出QE,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黄翔:我觉得中国的政策其实有很多弹性。比如,从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中国迅速推出一轮货币和财政的宽松政策。进入2020年下半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经济快速重启的前提下,政策开始向稳健常态化回归。目前从经济恢复角度而言,各方面数据显示经济已经恢复正常化到一定程度。当然,并不是每个领域都是非常均衡,有些领域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达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但在货币、财政政策,包括TSF(社会融资规模)、M2及银行信贷数据来看,现在也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中国在政策方面有很多的弹性,可以应对全球一些比较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发生。

《21世纪》: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上旬已经全面降准,在你看来,全面降准是否利好A股?

黄翔:从政策信号角度来说,应该是。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在降准以前,基本上政策方向上还是偏紧一点的。不管最后央行给外面的基调是怎么样的,动作方面还是比较紧的。但是从降准开始,我觉得释放出的信号是,接下来进一步偏紧的政策立场会有所微调,后续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宽松动作出台。不过,这要看外围市场的以及国内的一些事件的走势。这样反而会有更多的自由度。

投资者仍需消化监管变化

《21世纪》:回顾上半年,创业板指数远好于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上半年A股行情出现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黄翔:对,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如果看MSCI、海外中概股、恒指的科技板块的话,其实上半年的表现跟A股是相反的。我觉得可能需要研究每个子板块的驱动因素。可能因为这些互联网平台公司都不在A股上市,所以相对没有下调的压力。但是,一些新兴行业在创业板上市比较多,对整个板块产生往上带动的动力。

不过,香港正好是相反的情况。这些平台类的公司因为监管环境发生变化,都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同时,其他的一些相对旧经济的板块,反而在行业基本面改善的情况下,都有转好的趋势,所以它们的表现相对是比较好的。恒指里,具体的板块也面临分化的趋势,但跟A股正好反过来。

《21世纪》:随着对赴美上市企业的监管加严,这是否会利好港股呢?

黄翔:对,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从去年5月开始,美国政府和证监会(SEC)出台了关于会计审计底稿政策调整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我们当时也写了个报告,探讨海外回来上市的动向,过去一年多时间一些头部公司基本已经完成港股二次上市。有些中型公司则选择回到A股上市。基于这些情况,我们感觉是有一些本来还想去美国上市的公司可能要三思而行。有一些在那边已经上市的中型公司也有动力来香港做二次上市。整体来说,对香港资本市场而言,我觉得还是比较正面的,在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