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场暴雨到来,城市如何成为安全港湾?
时间:2021-07-2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少有人想到,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会侵袭郑州,北方的一座省会城市。

7月20日16到17时,郑州市降雨量达到201.9mm。伤痛随之而来。截至28日12时,据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50个县(市、区)1602个乡镇1366.43万人受灾,因灾遇难73人。另据24日通报,郑州市死亡56人,5人失踪。

5年前,郑州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3年前,当地提出投入534.8亿元。面对特大暴雨,投资大的海绵城市为何表现“脆弱”?极端天气频发,水量偏少的北方城市该如何加强防涝?多名专家认为,这场特大暴雨是对应急响应体系与能力的实地检验,也对韧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极端气候纳入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郑州此次“千年一遇”的强降雨,暴露了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住建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对城市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地下排水管网之外,另一个就是径流系数。伴随城市的扩张,城市下垫面硬化趋势加剧,绿地面积减少,总体上降低了城市滞水、蓄水的能力。如果在开发建设初期,预留足够的自然蓄滞空间,合理规划,可以减小城市的孕灾环境。

“如何加强应急手段是战术上的,但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战略上解决城市内涝的方式。”杨保军说。

如何改造并减轻城市空间的“脆弱性”?杨保军认为,可以将“组团式”的发展理念延伸至中心城区的改造中。一方面,团状结构有利于城市人口、功能的疏散,减少了高密度下建筑物的集聚;另一方面,团状结构主张各组团间公共绿地和水体的保留,提高了自然调蓄雨水和渗透的能力。

但对于极端强降雨,低影响开发仍不足以应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院长龚道孝对第一财经表示,河南此次强降雨已经远超出城市内涝的设防标准。从这个角度反思,各地应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将其纳入综合防灾体系,弹性应对气候变化和急性冲击,构筑韧性城市水系统,并提高预测预警、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际的先锋城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都在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类似的建设目标,这里面包括韧性城市水系统——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把极端干旱、极端暴雨等纳入考虑。”他说。

龚道孝还表示,北方城市降雨量不及南方城市,但强降雨同样可能发生;与此同时,如此次郑州及河南省遭遇的特大强降雨,意味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和发生频率在增加,“但我们似乎认识还不够紧迫和深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吕红亮进一步称,由于城市对于降雨情况的预判和对于排水管网设施的建设标准,均与暴雨重现期有关,暴雨重现期是通过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所得,而暴雨强度计算公式中的固定系数是采用较早数据分析计算获得,或存在低估暴雨增强趋势的可能性,并会导致对于暴雨雨型的不合理选取。

暴雨重现期是指在一定年代的雨量记录资料统计期间内,大于或等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据吕红亮介绍,重现期越长,排水管网设计的雨量就越大,排水能力也就越强。

以北京为例,2012年“7·21”暴雨后,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标准成为其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环。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局部特别重要地区达到100年一遇,新城达到20~30年一遇。提升城市雨水管渠建设标准,重要及特别重要地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5~10年一遇。

“要超前一点,把标准订高一些,而不能只看眼前。”吕红亮说。

韧性城市的探索方向有待调整

吕红亮还认为,反思郑州“7·20”特大暴雨中城市硬件设施的应对失效,并非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失败,而是韧性城市的探索方向有待调整。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建设这样的城市需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所以,我们说起韧性城市,不要仅盯着最前面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吕红亮指出,当前,许多建设海绵城市的地区,将相当大的投入用于小海绵,即低影响开发,而对中海绵和大海绵的建设投入不足。所谓中海绵,即城市排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维护。倘若城市排水管网堵点很多,则重大灾害下的地表雨水的行泄通道就会不通顺,内涝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也随着加深。

杨保军强调,城市内涝与过去基础设施“欠账”有关。“一个是老化,一个是排水管网里头都是垃圾,堵住了。”他告诉第一财经,北京“7·21”暴雨后,除了提高城市防汛应急能力外,另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在工程上的查缺补漏和加强建设,一方面,要将排水管网里的堵点、危险点全部清除;另一方面,修建地下储水系统,提高城市排蓄水平和应汛能力。

龚道孝还向第一财经介绍,对于历史积水点的治理,如解决下凹立交桥的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北京严格落实重点地区“一点一策”“一桥一策”,精准针对每个积水点的特点和条件采取措施,如建设地下调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