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继浦东新区成立30周年后党中央对浦东新区发展改革定位的深化。《意见》突出强调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上的引领作用,并明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浦东可重点在六方面推进制度引领创新。
一、浦东打造引领区的重点在于发挥制度引领创新作用
“十四五”规划明确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四大区域的重点改革,分别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及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四大区域的重点改革各有特色。其中,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以零关税为核心,以自由港为改革重点,以特区改革方式,重点推进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资金)自由、人口流动自由以及货物自由港的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强调整体的示范功能,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示范区建设。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旨在促进多种经济形态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点在于发挥在制度方面的引领作用和先行作用。
二、浦东新区在双循环新格局中要发挥五方面的引领作用
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浦东新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几轮调整和优化。从上海整体的发展定位来看,上海过去致力于打造成我国的经济、贸易、航运、金融中心。到2018年,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形成“五个中心”的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上海后明确提出上海的四大功能定位,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浦东要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意见》提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综合上海在全国的功能定位以及浦东新区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明确的新定位。接下来,浦东将重点在五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浦东要发挥制度性开放的引领作用。浦东新区集结了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改革、浦东洋山自由港的特殊自由港关税区的改革,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十四五”时期浦东要成为制度性开放的试验区,发挥制度性开放的引领作用。二是浦东要发挥自主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浦东要以自主自立的科技创新推动高端产业链发展,解决我国部分科技产业链“卡脖子”难题;探索如何通过金融市场,把科技成果转换成产业发展动力。浦东要在推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是浦东要发挥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引领作用。过去浦东定位是传统的金融和航运中心,而这次浦东的制度创新强调了要素配置,尤其是现代要素,提出浦东要集结配置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和科技等,打造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四是浦东要发挥打通国内需求的引领作用。新发展格局强调供给与需求的新动态平衡,强调供给创造引领需求,浦东要抓住这一点,成为激发引领创造国内消费需求的地区。五是浦东要发挥现代城市治理的引领作用。过去上海在现代化城市及社区网格化管理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向城市治理的运营管理、城市现代化运维转移,浦东新区要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样板和标杆。
三、浦东将深化六大领域的制度性创新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转化,构建科技、产业和金融的高水平循环。过去上海提出的关键产业链包括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意见》新加入了超大规模开放算力与智能汽车研发,这些将是浦东集中发展的新兴行业。未来浦东将推进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在科技研发上,解决企业、研发机构采购国内外设备减免税收、税收返还的问题;牵头开展国际性的大科学计划,开展全球科技合作。在产业扶持上,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开展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试点,对符合条件的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长期投资,个人股东从该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从而解决双重税收问题,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资金共同推进重大科学技术合作。
二是打造国际化市场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一业一证”改革,便利市场主体运营。探索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继续完善外商投资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自贸区已提出的国民待遇基础上,明确非禁即入,进一步放宽外资投资范围。推进土地要素市场改革,允许存量土地功能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化,还特别提出了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的使用权确权问题。强化数据等现代要素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打造国际数据港和数据交易所。
三是构建全球最先进最开放的贸易制度规则。推进贸易制度规则及标准的全开放,在过去制造业、服务业及要素市场开放的基础上,推进各项规则标准等与国际准则完全接轨,推进检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