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业已成为各地争相培育的“新物种”。业界将这类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并用一个地区“瞪羚”企业的多寡来衡量该区域创新活力的高低。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再次明确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之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明显。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受访专家看来,以“瞪羚”企业为代表的众多成长性、创新性突出的中小科技企业,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培育“瞪羚”企业已成为完善创新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是“瞪羚”企业主要孕育地和栖息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国际一流”和“世界级”为目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广东省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抓手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瞪羚”企业的真实生存状态如何?它们如何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答案也必将极富启发意义。
为此,继2020年携手成功推出瞪羚企业大型专题报道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再度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策划推出第二季“高成长企业论·2021粤港澳大湾区瞪羚企业大型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携手投资机构、专家学者深入一线调研,并将以深度文字报道、长短视频及系列研究报告等全媒体形式推出10期深度专题,持续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产业集群新趋势、新格局。首期将于7月28日精彩呈现。
管窥大湾区创新活力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瞪羚企业大型系列专题报道仍将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采访,以发现的眼光剖析优质企业商业案例、行业群体共性特征和产业创新发展趋势。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并对一批瞪羚企业进行了调研采访。
不仅如此,今年的系列专题报道还更关注企业、产业和区域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互动问题,潜心研究了东莞、佛山等大湾区代表城市在培育瞪羚企业培育上的路径模式,同时还剖析了长三角等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以资参考借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孕育壮大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如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大湾区更要依托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坚实的科技产业基础,努力在创新上寻求突破,这其中高成长企业将成为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完善创新产业链的重要力量。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华南中心总经理孔伟强长期研究瞪羚企业群体。孔伟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因为市场经济发达,企业成长迅速,瞪羚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全国前列。
“今天的瞪羚企业,就是明天的龙头企业,这类企业是解决各行各业‘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因此需要政府的前瞻性布局。”孔伟强表示,在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日渐强化,以瞪羚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极具成长性和创新性的中小科技企业,是完善创新体系、重塑产业优势的关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程永林对此也颇为赞同。他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抓瞪羚企业就意味着抓住新经济业态。瞪羚企业往往更符合当前新经济环境下产业转型发展趋势,是推动传统产业颠覆式变革的引领者,在未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中,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东正处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东省工信厅高度重视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工作,并正致力于为“瞪羚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智力支持、金融支持和市场支持。
此前,广东启动了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强调要打造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群。对于上述目标,广东首先要挖掘和培育一批“瞪羚”企业。
瞪羚企业的成长需要哪些助力?如何让瞪羚企业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瞪羚企业又为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注入了什么动力?这是以“国际一流”和“世界级”为建设发展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创新强省”“制造强省”为发展追求的广东省需回答的问题,而答案也必然极富启发意义。
因此,本次系列专题报道试图通过深入的一线采访和实地调研,管窥大湾区创新活力,呈现活跃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瞪羚企业群像,洞察瞪羚企业成长规律,挖掘创新创业者们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探索、发现和奋进故事,并揭示他们的思考与抉择。
激活产业集群发展动能
实际上,当前国内各地对“瞪羚”企业的重视早已成为共识。例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广州高新区、西安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