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必然要建设金融科技中心。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金融机构转型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未来金融的发展,更需要和新兴技术的结合,因此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是上海金融业转型改革的应有之义。
7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也提到,支持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金融市场学院。
近年来,上海多方发力,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一方面,大力推进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另一方面,坚持创新与安全并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逐步扩容;再者,吸引一批金融科技公司落户,除了传统的持牌金融机构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外,还包括支付宝、平安壹账通等企业,此外还成立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通过平台优势为企业发展赋能。
当然,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也离不开金融科技人才的耕耘。正所谓得人者兴,一直以来,上海极为重视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创新优化相关制度,吸引人才到来。
在此背景下,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领军金才”入选者周继恩(银联科技事业部总经理)、“青年拔尖建议人选”陆小荣(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助理)以及“三类金才”网上、现场评审评委韩景倜(上海财经大学实验中心主任),他们共同展望了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未来与机遇。
自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银联工作,17年来,周继恩的从业经历一直与技术相关。在他看来,科技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不可回避,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代表着金融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上海而言,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引擎。2020年,上海出台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标志着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作为从业者,周继恩称,上海发展金融科技具有多方优势,其中之一就在于人才培养。“某种程度上讲,上海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来源于政策、市场、产业、人力等综合支撑,可以说上海为金融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广阔舞台和良好机遇。”
比如,在政策保障上,政府提出了《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等诸多举措,为金融人才的引、学、留、创、用等提供政策基础,目前,“十四五”的相关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将进一步推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在市场环境中,上海具有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场、成熟的金融机构体系;在产业汇聚上,上海拥有全产业链完整体系且数量众多,以支付产业为例,上海有50多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
有了人才,也就有了创新。周继恩表示,目前上海正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一方面,开放共享的数字生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以人工智能、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力,催生了很多金融创新。
一个明显变化在于,金融科技进一步促进了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机构以往的经营模式,扩大了客户覆盖面和客户服务的触达率,也提升了“一对一”的定制化客户服务能力,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这从银联近年来的转型中也可窥得一二。银联正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制定了《中国银联金融科技能力建设实施规划(2021-2023)》,致力打造综合支付、场景数字化支付、小微企业风控、综合数据服务、终端管控等一批具有自主产权与核心技术优势的金融科技产品,建立开放式网络,支撑公司战略发展,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同时,周继恩提及,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土壤,也即是数字化新基建的时代背景。其一,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驱动;其二,数字化新基建,将来带来5G基础环境的建设与成熟、物联网的发展与完善,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提供了更快速更丰富的算力,智能穿戴设备将为进一步构建数字孪生提供海量可信数据,为人工智能迭代演进提供重要的数据输入。其三,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等举措为金融科技的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所有这些将为金融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数字化土壤。
而数字化土壤必然促进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基础的成熟完善。纵观金融行业特别是支付领域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数字基础设施的进步一直在促进金融的创新发展。
就在2020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还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要求深刻认识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其中就提到了要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坚实支撑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对于像银联这样的金融企业来说,这无疑为其推进金融科技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助力。
未来,金融科技还有很多想象空间。单就支付领域来看,周继恩称,将会形成“三新”局面,即:万物互联的新网络,便捷安全的新支付,共享共赢的新生态。
那么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又该如何前进?在周继恩看来,最主要的还是找到适合自身的细分赛道或场景,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