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内金融业发展水平最高、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较早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给金融业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在金融科技领域持续发力。
这些在数据分析结论上也有着直观体现。在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29)”中,上海在金融科技方面排名第二,仅次于纽约,较前期排名上升1名。
业内的共识在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必然要建设金融科技中心。随着技术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与的逐步成熟,金融机构转型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未来金融的发展,更需要和新兴技术的结合,因此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是上海金融业转型改革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上海积极布局,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一方面,大力推进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另一方面,坚持创新与安全并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逐步扩容;再者,吸引一批金融科技公司落户,除了传统的持牌金融机构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外,还包括支付宝、平安壹账通等企业,此外还成立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通过平台优势为企业发展赋能。
如当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该如何朝着金融科技中心前进?未来发展的重心在于哪里?金融科技应用有哪些想象空间可扩展的场景与模式?高校又将如何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针对上述问题,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韩景倜。他认为,上海未来应培育与引进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实施金融科技人才战略;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核心城市的合作交流。
建设金融科技中心需从三方面发力
在韩景倜看来,金融科技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最新的源动力与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科技服务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提升传统金融业务处理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科技赋能金融业务流程优化。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作为主体可以实现培训、转化大批量中小金融机构,实现科技共享,提升金融机构整体服务效能,实现普惠金融。需要厘清的是金融的本质是科技所不能替代的。
不过目前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仍面临挑战。韩景倜分析称,首先是高端复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群体尚未形成。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对金融科技人才有着强烈需求,并且对于高端复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高端复合型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上金融科技人才缺口逐步扩大。
其次是,上海缺乏大型金融科技类企业的示范效应不够显著。“一个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会对同行业其他企业产生深刻影响力、号召力,能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对于金融科技产业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更需要龙头企业带领发展,在上海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历程中,现阶段缺少该行业的大型企业提供者。”韩景倜说道。
再者是,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尚不完备。金融科技类企业的自我监管与监管部门的监管无法一一对接,需要靠监管系统来实现。尽管目前上海正在尝试从国家层面赋予的金融监管模式与手段,包括开展“监管沙盒”等,但随着上海金融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不断落地实施,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日益突出。
基于此,韩景倜表示可从三方面发力建设上海金融科技中心。一是培育与引进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实施金融科技人才战略。比如,可以“政、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促进企业与上海众多高校学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培育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强金融科技专项人才服务,采取一些优惠待遇政策,吸引大量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上海集聚发展,整合市场资源,建立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人才服务体系。
另外,在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方面,上海应当从金融科技风险监管发力,先行先试,完善金融科技监管的规范制度,让金融科技在法规体系约束下健康有序发展。
还需一提的是,上海也需加强与国内外核心城市的合作交流。就国内而言,上海可联动浙江、江苏等地发挥金融科技区位优势,加大金融科技交流,使得两者错位发展,达到协同互补效应;就国外而言,上海可进一步加大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例如纽约、旧金山、新加坡等城市中心。通过借鉴比较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上海可丰富金融科技发展措施,促进金融科技应用转化。
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优势与不足
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金融科技人才的耕耘,正所谓得人者兴,作为高校从业者,韩景倜也发表了他对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看法。
谈及优势,他认为,上海是全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国内范围来看,应届人才保有量很大;上海金融机构密集,传统金融体量巨大,金融就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吸引大批长三角以外乃至外国的人才聚集;上海科技创新力量很强,应用场景充分,有利于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科技人才。
据悉,上海财经大学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就起步较早,其联合中国高等教育财经分会,结合财大特色开展了诸多探索性活动,为金融科技人才的输出提供了一定支持。
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财大针对学校特色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