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若金融海啸再来,美联储们是否还能力挽狂澜?
时间:2021-07-22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去年疫情发生后,人们见识了全球央行的威力,一场几百年未遇的大危机竟然通过“凭空印钞”而安然度过。但即使如此,疫情刚发生后引发的金融海啸,在投资者脑海中恐怕依然历历在目,可能成为与大萧条、次贷危机一样的历史记忆,甚至更为鲜明。巴菲特都说“活久见”。

时隔一年,相似的味道似乎又隐隐出现。最近几天,除了美元和美债等流动性资产,从美股到大宗,从黄金到加密币,几乎所有的风险与部分避险资产(黄金)都处于一个大幅波动状态。虽然波动对金融市场来说是常态,但是最近几天的情况,从冲击机理上来说,与去年4月份的金融海啸有点相似,这是让人内心感到不安的地方——虽然央行们看上去具有无限的做多能力,但现在金融市场的点位也今非昔比,况且央行最大的敌人开始出现——大型通胀(CPI>5%)。

回顾一下,当疫情发生后,基本的冲击和传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疫情发生或变的严重——紧缩预期(加上OPEC增产带来的库存恐慌)——石油等能源价格大跌——极度恐慌,风险偏好大降(riskoff)——主动减少头寸抛售资产——风险资产和部分避险资产大跌——美元、美债等高流动性资产上涨——继续抛售资产——资产价格进一步大跌...

当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开始广泛触碰到止损线或平仓线的时候,金融市场就进入一个新的“相位”,或者说是一次巨大的质变:市场开始从还算温和的减仓、调仓,转变为被动的补仓、平仓,以及毫无抵抗的爆仓。此时恐慌开始进一步蔓延,“跑的快”游戏开始普遍上演,加上数字平台上各种自媒体和传播手段,金融危机、世界末日等恐慌叙事的传播,市场开始向“流动性黑洞”的极限情形塌缩。此时冲击进入新的阶段。

阶段2:风险资产(比如垃圾债、高估值股)价格大跌——触碰平仓线或止损线——被动补仓或抛售——补仓资金不足只能抛售优质资产,甚至是避险资产(国债)——全市场、全大类资产普遍大跌,只有美元指数等流动性上涨——极度恐慌,价格进一步大跌——爆仓成为普遍现象——全市场囤积现金、无人敢交易,流动性黑洞出现——熔断......

金融市场此时处于失灵(崩溃)状态,如果央行等“最后交易商”不立即进入市场做多,成为唯一的多头,那么市场在理论上很可能塌缩到杠杆为零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空头没有了对手盘(抄底的“高手”被一轮轮消灭)。考虑到市场总是超调的,过度反应的,因此一般比杠杆出清的状态更严重。这样的极端情形在法国约翰劳泡沫事件、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房地产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都出现过,估值一般被杀掉60%以上,最高的下跌可能最终积累到80%。

这几天,随着英国解封并大幅新增病例、日本奥运会即将开幕(虽然不允许现场,但各国运动员的积聚也是一个大风险)等,疫情加重的预期又开始出现,加上OPEC通过增产,首先导致原油价格大跌,之后开始冲击股票市场。这与去年4月份的国际金融市场非常相似。

然而,历史的节奏虽然有点相似,但一般不会完全一模一样的重演。因为很多变量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看多和看空的力量都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虽然疫情不再严重,但是其它“黑天鹅”因素正在孕育;虽然在各国央行的货币宽松联盟下,流动性不是问题,但是资产泡沫也出奇的高,树几乎长到了天上;虽然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甚至是过热,但是各国的情形并不同步,而且较高的通胀正在封杀央行再宽松的空间......

我们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看看现在与去年金融海啸时各方面的异同:

1、冲击点。第一个冲击点是疫情,当前虽然印度变异病毒有蔓延势头,但显然不可能像去年那样严重,当前处于后疫情时期的末尾,再严重也不过是零星爆发,不可能总量爆发。中国已经基本完全控制住(南京又开始出现,但估计也是区域性的),欧美等国也差不多实现群体免疫,其他国家也都是阶段性、零星爆发。随着疫苗的普及,整个疫情会处于消退阶段。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冲击来说,主要是边际冲击和预期差。即虽然总体上不严重,但如果超过预期,则也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大大影响。如果新的病毒出现,则是另一种情况,但至少各国的防控经验已经大幅提升了。

第二个冲击点是后疫情时期积累的其它矛盾,可能会产生一些非常极端的事件冲击。最近中美关系如我们所预测的(《曙光重现,但季节已是凛冬——美国大选后的世界和中国》),虽然在经贸方面有所缓和,但在意识形态对抗和地缘政治方面越来越紧张。美国军机屡屡越界,台海局势气氛微妙等等。同时南非暴乱,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等,都可能成为新的冲击点。这些冲击点往往会以“黑天鹅”的形式出现,以未知的未知藏在某个角落,然后突然出现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引发金融海啸。

2、基本面。疫情刚发生时需求塌缩(通缩)是主要问题,极端的表现是停工停产导致的能源需求崩溃,致使原油价格大跌甚至期货价格为负。但随着宽松货币对需求的赎买成功,主要矛盾转移到供给的修复上。当然内生的供给修复也会相应抬升需求,但这取决于通货膨胀与可支配收入的相对速度,或者实际收入的增长。对美国来说,在这里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疫情发生后对个人账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