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沙盘:下半年金融工作思路展望 风险与流动性的再平衡
时间:2021-07-21 00:00:00来自:中信证券字号:T  T

2011年至今共计四轮信用风险,对股市的传染可概括为四类机制。当下风险传导形式可用前三种机制概括。总结来看:一方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仍为底线,央行或将在维持流动性宽松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风险定向进行纾困;另一方面,“房住不炒”下地产融资不断收紧,隐性债务清查或影响基建融资,二者融资受限恐影响部分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相关行业信用风险或传导至股票市场。

历史复盘:四轮信用风险时期,股债表现各异。可基于信用利差陡升来划分。

(1)2011.6-2011.12,“四万亿”投资效果逐步减弱,经济增速下行且通胀上行,部分城投公司风险暴露,股债受共同的宏观环境影响,但二者间逻辑关系有限。(2)2013.11-2013.12,“钱荒”造成股债振荡,但二者间逻辑关系有限。

(3)2014.11-2015.7,产能过剩带来弱资质企业被动出清,但违约规模较小且基本不涉及上市公司,故对股市影响微弱。(4)2017.11-2018.7,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民企违约频发,上市主体违约增多,对违约密集行业冲击明显。

传染机制:四类机制或使信用风险向股市传染。(1)受共同的宏观或其他因素影响,股债之间的传导逻辑有限,这是最为常见的情况。当经济处于“类滞涨”

环境,或经济下行叠加货币紧缩和监管趋严时,易出现股债同步调整。(2)部分上市主体直接发生违约,若范围相对较小,则仅对违约较为密集的行业或题材有明显冲击。(3)违约事件密集爆发,风险偏好有所下行,投资者情绪受到冲击,风险资产整体承压。此外,若股票市场存在杠杆资金或股权质押等压力,或进一步触发相关风险。(4)系统性风险爆发,风险偏好大幅下行,投资者采取自救措施或调整风控措施,导致风险向各类资产蔓延。

当下风险传导形式或可用前三种机制概括:维持流动性宽松以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部分行业信用风险或传导至股票市场。目前我国社融下滑状态与2018年类似,而市场流动性相对更加宽松,整体上处于宽货币、紧信用周期。考虑到未来地产融资收紧叠加隐性债务清查,预计信用收紧将会持续,且可能对中小银行产生压力,相关行业的信用风险或传导至股票市场。但是,我们判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仍为监管底线,央行未来一方面或将维持流动性宽松,另一方面在出现信用风险事件之后可通过定向工具进行纾困。

具体来看,地产城投融资或将收紧,部分中小银行恐受到影响。近期信用风险频发,除了与经济增速下行、疫情冲击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之前的房地产融资收紧、地方隐性债务清查等政策有关。“房住不炒”与化解隐性债务背景下,预计未来相关领域融资政策将进一步收紧,信用风险或进一步释放,同时部分中小银行亦可能受到影响。

地产:“三道红线”叠加“五档贷款”,地产融资未来或进一步收紧。为降低地产行业高杠杆运行的风险,监管从两个方面共同发力:一方面,“三道红线”对地产公司按照债务水平进行划分,限制其债务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五档贷款”对银行按不同体量进行划分,限制其投向地产行业的贷款占比。

考虑到近期一、二线城市房价再度上行,未来地产融资或将进一步面临收紧趋势。

基建:隐性债务清查再度趋严,城投融资等或将承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降是大势所趋,2018年监管强调对隐性债务终身问责,其影响持续至今。

2020年疫情导致经济停摆,为托底经济国家新增专项债3.75万亿,但基建投资增速仍显疲软,主要原因或与隐性债务终身追责有关。隐性债务的清查降低了城投平台的融资能力,近期银保监会“15号文”从银行保险角度限制对隐性债务的相关融资,未来城投等融资或将进一步收紧。

银行:地产、基建融资规模较大,相关领域融资收紧或影响部分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融资中的主力,其中又以地产、基建融资为主,二者融资受限或影响部分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2021年初辽宁宣布合并12家城商行,预计合并后总资产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其目的在于通过合并以充实资本抵抗风险。管中窥豹,未来部分中小银行或面临一定压力。

风险因素:政策低于预期风险,经济增速下行风险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