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要统筹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运行,着力保持在合理区间。针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市场主体需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加强区间调控,坚持就业优先。
笔者6月29日在《第一财经日报》专栏文章《“稳增长”需要未雨绸缪》中提出,虽然今年是我国“稳增长”压力最小的时期,但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今年底明年初“稳增长”压力有可能重新显现,我们需要提前明确宏观政策的进退,以稳定市场预期。总理的最新表态以及央行近期出台的全面降准措施,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本文拟结合上半年经济数据,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上半年中国经济恢复动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实际增长7.9%,上半年累计增长12.7%(见图1)。这是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五个季度同比正增长。欧盟、日本和英国今年第一季度均因为疫情反弹重新封锁,经济继续同比负增长。
尽管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较第一季度回落了10.4个百分点,但当季两年复合平均增长5.5%,较上季加快0.5个百分点;环比季调增长1.3%,较上季加快0.9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增速较一季度回落了5.6个百分点,但复合平均增长5.3%,较一季度加快了0.3个百分点。
生产端恢复的势头更加强劲。上半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不变价两年复合平均的累计同比分别增长4.3%、6.1%和4.9%,分别较上季加快2.0、0.1和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产业复合平均增速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第三产业复合平均增速较2019年同期虽慢了2.3个百分点,但缺口收敛了0.2个百分点。
需求端外需继续强劲,内需正在追赶。从支出法看,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别为7.8、2.4和2.4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高。
虽然投资和消费增长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差距正在趋于缩小。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两年复合平均增长4.5%,较一季度增速加快1.8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增速慢1.3个百分点,但缺口较一季度收敛了2.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复合平均增长2.6%,较一季度增速加快4.1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低了0.4个百分点,但缺口较一季度收敛了5.7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复合平均增长3.4%,较一季度增速加快2.3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低了2.3个百分点,但缺口较一季度收敛了3.0个百分点。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平均增长4.4%,较一季度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增速慢4.0个百分点,但缺口较一季度收敛了0.1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后,社零两年复合平均增长2.6%,较一季度增速快0.4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慢4.1个百分点,但缺口较一季度收敛了0.6个百分点。
服务业与消费仍是中国经济常态化的掣肘
如前所述,从两年复合平均看,固定资产投资和社零增长均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其中消费恢复得更慢些。这反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于接触性、密集型服务和消费的影响。如6月份因广东地区出现零星本土感染病例,全国疫情防控措施收紧,直接导致端午小长假旅游市场的复苏弱于五一长假。
从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增加值不变价的两年复合平均看,今年上半年,“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实物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第三产业八个子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外,其他子行业的两年复合平均增速均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对应的,同期(现价)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分别两年复合平均增长4.9%和下降0.1%,较2019年同期增速分别低了3.4和9.5个百分点,缺口较一季度分别收敛了0.05和1.2个百分点。
上半年,外需强劲直接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恢复,也造成沿海工业和外贸大省出现招工难问题。然而,从统计局的就业数据看,截至去年底,全国就业人员总计7.51亿人,较上年末减少2407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就业增加238万人,第一、三产业就业分别减少1730万和915万人。可见,受益于出口高增长景气的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不足以完全吸收或抵消第一、三产业转移或减少的就业。
今年上半年,全国就业形势继续喜忧参半。好消息是,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六成多。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5月份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6小时,比5月份增加0.3小时。第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82亿人,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一季度末该缺口为负246万人。
但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较2018和2019年同期均值低47万人,缺口为今年以来最大。随着毕业季的到来,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6月份,16~24岁城镇的青年调查失业率为15.4%,比上个月上升了1.6个百分点。鉴于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人的新高,总量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失业的矛盾较为突出。
因此,今年以来,尽管稳增长压力较小,国家却一再强调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