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通胀持续爆表提升紧缩预期,市场热议中国或提前降低LPR
时间:2021-07-1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美国通胀攀升的趋势根本停不下来——美国6月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创11年新高,核心CPI创下30年新高。于是,各界认为年底前美联储将不得不开启缩表进程。

尽管如此,目前距离美联储正式缩表至少还有近半年时间,毕竟就业才是美联储最关心的指标。也就在这一窗口期,中国近期全面降准以支持实体经济。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多家中外资机构预计下半年或还有一次降准,且连续14个月保持不变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可能会下降以进一步支持实体,最快可能就在7月20日发生。

渣打中国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预计MLF(中期借贷便利)在三季度将保持在2.95%,由于此前央行降准、存款利率上限下降,预计7月20日的1年期LPR可能下降5个基点(BP),年底前可能再降5BP。MLF和LPR之间不是机械关系,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加减点,具体多少点由银行报价决定,因此即使MLF不降,也不代表LPR不能下行。”

无独有偶,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在16日发布的报告中也表示,预计四季度将进一步降准50BP,并预计LPR在7月20日下调5BP。

机构预计全面降准只是开始

国常会在7月7日释放了降准信号,更令人意外的是,降准在9日晚间就正式宣布,而且还是全面降准——中国央行当时宣布,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各界认为,这一举措证明,央行将用宽松政策而非收紧的政策来支持那些受到上游成本压力的中小企业。机构认为,支持实体的政策还将继续出台。本月20日,新一期LPR将会被报出,这一个静止了14个月的报价会否下行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次降准并非旨在让利银行,而是要让利实体、引导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因此其实下调LPR比较合适。四季度也可能继续降准0.5个百分点以置换部分到期的MLF(2.45万亿元)。”丁爽对记者表示。

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本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机构认为,1年期以上存款的利率上限的下调,也为LPR下调奠定了基础。

7月15日,央行开展1000亿元MLF操作,但利率并未发生变化,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基于MLF变化的LPR也很难下行,但也有机构认为不然。“由于MLF和LPR之间不是机械关系,LPR是在MLF的基础上加减点,具体多少点由银行报价决定。”丁爽表示。

他也提及,2020年9月15日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中提到,“LPR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9年9月和2020年1月两次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对报价行资金成本等加点因素有明显影响,降准当月均有部分报价行根据自身情况下调了报价,并带动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下行0.02~0.03个百分点,但因为变动小于LPR的最小调整步长,向0.05%就近取整后,两次降准当月只有一次触发了LPR变化。”

尽管降准或降息与否仍只是机构的预测,但各界的确认为目前是适宜的窗口期。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持续恢复过程中,但实体经济仍遭遇一些困难,下半年需要金融给予更加有力和针对性的支持。一方面,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使得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成本激增;另一方面,上半年信用债融资条件不佳进一步推升了本来就旺盛的企业间接融资需求。由于上半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所收敛,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仅完成全年下达限额的29.25%,明显滞后于去年同期的约40%。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速确定性较高,尤其是三季度可能迎来集中放量。这就需要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宽裕。

此外,连平表示,商业银行是市场购债的主体,需要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推动贷款利率平稳回落。然而,目前银行系统的广义流动性似乎有些捉襟见肘。2020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余额存贷比(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今年一季度创出77.15%的历史新高,超过了一般认可的75%的警戒线。5月末行业存贷比已经达到82.32%。这种存贷比状况是十分罕见的。

在他看来,银行吸储难、存款被分流的渠道多是主因。2021年初以来,银行业各项存款增速明显放缓,已降至9%以下,而信贷增速则仍在12%以上,表明未来存贷比依然存在上行压力。如果不降准,银行后续在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复苏方面很可能力不从心。

美国通胀爆表导致紧缩预期升温

更多人关心的是,这是否代表着中国政策的转向,以及美国缩表预期下、中美政策背离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首先,去年全球疫情暴发,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不到4万亿美元扩张到如今的近8万亿美元,但中国始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特别是从去年11月以来主要货币指标都开始下降,比如社融增速从13.7%降到了目前的11%,M2增速近两个月略有反弹,但整体上仍处于历史低位。那么货币增速下滑过快以后有所调整也属正常,并不代表货币政策方向发生变化。”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