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月出口同比增长32.2%,预期增长21.4%,5月增长27.9%。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市场中普遍的预期是6月出口较5月会有所回落,但如我们中期展望报告中所提,市场不应低估全球需求端复苏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在历次全球需求端好转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表现往往不弱。
总的来说,6月数据印证了我们此前的观点,即中国出口的基本面并没有走坏,出口的支撑逻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之前的供给端生产替代主导,逐渐转化为全球需求端拉动中国出口。全球需求端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生产替代效应的衰退,生产替代效应衰退的影响有限,下半年出口或将保持较高景气。从总量上来看,我们维持此前对全年出口乐观的态度,复合增速将韧性十足,但由于基数效应的影响,下半年出口增速将表现为逐季回落。
分国别来看,中国无论是对发达经济体还是对新兴经济体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对欧盟出口的复合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较前月上升4个百分点至10%。我们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海外经济体随着疫苗的接种,经济逐渐复苏,对工业生产所需的中游原材料及中游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疫情仍有反复,对中国的疫苗、医药及相关设备等的出口仍有支撑。
从结构上来看,首先,生产复苏相关的中游原材料及机械的出口表现十分强劲,钢材、机电产品两年复合同比分别达34.5%、15.6%,对总出口的当月拉动率分别为4.3%、18%。其次,高新技术产品表现强劲,应与疫苗大量出口有关,两年复合同比达13.6%,对总出口的当月拉动率为6.3%。最后,地产后周期及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目前来看韧性仍在。
中国6月进口同比增长36.7%,预期增长26.2%,5月增长51.1%。进口总额同比下降,但复合同比继续上升至19%。对于美国,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120.8%,与中国持续推进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地有关。对于新兴经济体,进口金额复合同比的上升应与大宗商品的价格保持高位有关。据海关总署初步测算,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价格同比指数为108.5,价格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5.4%。在全球经济结构性复苏,疫苗供给不均衡的背景下,供需错配的问题仍然存在,预计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将持续保持高位,而中国的进口或将随着内需的转淡与基数的升高而逐渐继续回落。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反复,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