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重要经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广东有哪些更好的经验?记者就此对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进行了专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和启示
南方财经:请您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毛艳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政治制度的保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把制度革新作为反贫困的首要前提,认为消除剥削是反贫困的先决条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尽管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问题。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彻底消除贫困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反贫困的根本手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觉认识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三是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员众多,如何消除贫困,再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过去40年,我们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好的东部省份率先发展,之后又通过东部支援带动西部,实现共同发展,从而解决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一项很重要的举措,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体现。东部带动中西部,城市带动农村。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均超过1%。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们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共同推进,使得中国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这不单是解决了中国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与之同时,我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意义
南方财经: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毛艳华: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实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道路提供了示范、经验和道路指引。从人类社会讲,少有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国家实现全面小康、脱贫,这是有目共睹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关键是要解决好脱贫攻坚制度与治理问题,寻找有效的治理方式,中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其他国家也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的治理方式。
换句话讲,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从自身经验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还要更好地解决分配问题,保证大多数人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中国为全球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提供的最宝贵经验。
南方财经: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毛艳华:新道路,讲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确实要更好地从方方面面统筹起来,走出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
“新”要区别于过去,从中国自身来讲,就是我们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过去我们更多重视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有时或会导致返贫困。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曾经发达的国家停滞不前或又重新返贫困的不在少数。因此,要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主要矛盾。过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新”字含义的变化。
此外,“新”还有很多含义,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互相合作、互相开放、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国家对全球化、全人类发展提出的一个新公共产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4亿多人口,GDP占全球比例超过17%,这样的经济发展成就本身就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坚持扩大开放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东智慧
南方财经:作为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