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央行官网发布信息,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并可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为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创造空间。
央行发布的降准信息,无论是降准的时间还是降准的方式显然都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节点降准?
此次降准政策出台之迅速显然超出了市场的预期,降准的公告突然“如期而至”。央行为何选择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货币形势下降准。
从经济形势看,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应该是全球表现最亮眼的,但是,基于对经济增长的态势及未来不确定性的研判,特别是经济增长凸显的结构性问题,此时降准尽在情理之中。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延续持续恢复态势,增速符合预期。但是,一季度经济表现亮眼的背后,既有去年基数低的原因,也有我国疫情控制良好形成的先发优势。而进入二季度以来,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的加快,欧美经济的复苏加快,此前基于疫情防控的先发优势逐渐减弱。
实际上,在整体经济继续恢复的同时,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已逐渐显现。国内供需、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需求持续恢复仍受到制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风险凸显。同时,从整体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速均在2月份触顶后呈现下降趋势。从2月末到5月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35%降至15.4%,社零增速由33.8%降至25.7%,进出口增速由41.4%降至38.1%。
从货币形势看,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看,目前资金面应该处于相对宽松状态,市场对降准的呼声并不高;但银行体系即将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以及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不高的状况,又赋予了央行降准的必要性。
上半年各主体对资金面感受总体宽松,市场流动性并未达到十分紧张的程度。一是信贷供给相对充分。1-6月,社会融资总额累计新增17.74万亿元。二是资金市场利率总体平稳,表明银行领域资金总体比较宽裕。反映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的债券回购定盘利率R001、R007和银银间定盘回购利率FDR001、FDR007均保持总体平稳运行态势。
但同时,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M1、M2增速均在今年1月末触顶后持续回落。而且,MI与M2增速剪刀差也由年初的正向剪刀差5.3个百分点逆转为负向剪刀差3.1个百分点。表明疫情后全社会预防性储蓄偏高,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都在下降,特别是消费动能明显萎缩。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为了流动性较弱的部分。
据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0.5%,比上季降低6.9个百分点。从金融与经济的匹配度看,按照GDP预期货币与经济处于紧平衡状态,甚至有通缩的迹象。
同时,还面临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美联储加息势必导致非美国家资金外流。尽管降准并非是应对美元加息、资本外流的对策,但如果协同央行系列稳汇率政策,将一定程度上抵减美元加息的冲击。
因此,在此时间节点实施降准,向社会释放流动性,将为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复、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预留政策空间。这一安排恰好体现了央行搞好跨周期设计的理念。
为什么是全面而非定向降准?
7月7日国常会的导向很容易让市场将降准的方向引向定向降准。然而,最后出炉的却是全面降准,大大超出众人的预期。由定向降准预期落地为全面降准,央妈的用心良苦市场岂知?
如上所述,央行选择在此时间节点降准,或并非基于当前市场对资金的渴求,而是基于对目前增长基础和未来经济增长隐忧和不确定性的研判,体现的是宏观上的跨周期设计。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的关注,终究要落到对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注。因此,此次降准其实更重于宏观整体的考量,总体上属于常态化的市场流动性管理,故定位为全面的降准。
从央行关于降准的解读看,降准释放的资金其实更多地还是用于应对当前市场季节性、短期性流动性需求。按照历史经验,7月份往往是银行流动性缺口较大的月份,银行缴准、财政存款(税期)、地方政府发债、外汇占款等均构成流动性压力。在地方政府发债方面,由于上半年新增地方债低于近两年同期水平,下半年专项债发行或明显提速,并将构成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
此外,还要考虑外汇占款增加的影响。自6月份以来,6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的趋势逆转,美元持续升值,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5月末的6.3607跌至6.4791,累计贬值达1184个基点。这一态势的延续势必带来外汇占款压力,构成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的新因素。
按照央行对降准资金的安排,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允许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4000亿元,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据此推算,此次降准所释放的资金,用于应付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外,其实所剩并不多。按照这种安排,实施定向降准显然意义不大。
逻辑上,货币政策要解决的主要是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