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为什么这个时点提降准?很多年轻研究员对后面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要开始不理解了。简单说,根据经济学理论,我们现在处在经济周期的滞胀后期和衰退初期,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两期转换时点,经济将逐季放缓,房地产和出口是主要拖累,宽松周期将来未来。
我们在2019年初市场流行“洗洗睡”“离场论”的悲观论调时,提出“否极泰来”“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在市场一片乐观声中,我们在2020年提出“通胀预期”,2021年1月提出“流动性拐点”。感言,“作为一名老研究员,我记得以前也出现过发新基金爆款、神化明星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额度疯抢、推啥啥涨、堵上国运、市梦率之类的现象,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往事如烟,如梦亦如幻。大家都是手艺人,没有神,不要顺境时膨胀,逆境时悲观。对市场多一些敬畏,对人性多一些反思,对经济周期多一些理性,才可能走的更远一些。人生最难的不是战胜市场,而是战胜自己。过往不恋,当下不负,未来不惧。”
生命和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来过,爱过,然后像风一样逝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舍离一切执着,心无所住。
1降准必要性:经济边际放缓,经济周期由滞涨向衰退过渡,对冲地方债供给和MLF压力,以及上游大宗商品成本上涨对中下游的压力,对冲式降准有一定必要性
1)从基本面来看,三驾马车预示下半年经济放缓,从滞涨后期逐渐向衰退初期过渡,房地产和出口是主要拖累,货币政策逐渐转向宽松。
近几个月来,PMI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工业生产、投资、社融、房企资金来源等多项反映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滑,有的是连续三个月下滑,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则处于近几年高位,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这是经济周期处于滞胀期的典型特点。从周期阶段判断,我们处在从滞涨后期向衰退初期过度的阶段。
未来经济将逐步放缓,房地产和出口是主要拖累。从消费来看,消费疲软,就业、收入、复苏K型分化,未来反弹力度有限。从投资来看,房地产调控加码,融资收紧,销售降温,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难以持续;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但上游受环保等约束,下游受大宗商品通胀挤压,制造业投资反弹力度有限;上半年基建投资乏力,为稳杠杆、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地方财政空间有限。从出口来看,新出口订单连续两个月落入临界值以下,下半年伴随外需逐渐由耐用品需求转向服务消费需求、海外产能逐渐恢复,出口高增长可能难以持续。
中国经济周期正从滞胀后期向衰退初期过度,宽松周期将来未来。2021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增速前高后低。未来经济周期从滞涨后期逐渐向衰退初期过渡,如果确认经济放缓和通胀高点已过,可以适当往中性偏松的区间修正货币政策取向。
2)从资金面来看,上半年政府专项债发放进度缓慢,未来或加快发行托底经济,叠加MLF到期量较大,资金面压力明显。
下半年地方债发行压力和MLF续作压力均较大,对资金面构成压力。预计MLF到期量合计为4.15万亿,其中第三季度到期1.7万亿,7月到期0.4万亿;新增地方债总供给约2.9万亿,新增地方债第三季度已披露发行计划约1.4万亿,7月已披露新增地方债发行计划近0.4万亿。央行多次释放稳货币信号,为对冲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此时更适合以降准的方式置换MLF并对冲政府债供给压力,稳定市场预期。
3)从实体经济来看,上游成本涨价,下游中小企业利润承压。国常会提及“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关注实体经济尤其中小企业经营困境。
上半年经济K型复苏,中小企业经营恢复不牢固,大宗商品上涨,对下游中小企业利润压制显现。6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7%、50.8%和49.1%,较上月变动-0.1、-0.3和0.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仍在收缩区间。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但恢复基础不牢固。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9%,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仍在收缩区间。
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惠企利民。7月7日,央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表明政策可能通过定向降准,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托底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
2降准方式:短期对冲式定向降准概率较大,中期宽松周期将来未来
回顾2019年以来五次降准,呈现出货币政策结构性、精准性特点,本次降准若落地,可能会参照2020年3月,与普惠金融考核挂钩,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的形式展开。2019年以来五次降准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操作结构性、精准性特点:一是从全面降准逐步过渡到定向降准,二是释放的超储资金量逐渐降低,2019年1月释放万亿级别流动性,最近一次2020年3月仅5500亿元;三是涉及的降准范围越来越小,并与MPA考核相挂钩,体现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