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建设好中国特色资本市场
时间:2021-07-08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7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提出要围绕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等重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增强政策储备。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加强中概股监管,并要求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中概股公司风险及突发情况应对,推进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建设。《意见》还提出修改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明确境内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职责,加强跨部门监管协同。

最近中央多次提及资本市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相关部委也出台了很多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条例。基于这样的改革动力,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和执法体系优化的重大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为此,我围绕“价格发现、流动性保障、风险分担、信息披露、市场治理、价值创造”等金融服务的六大功能,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这不仅是针对股票市场,而且对于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信托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的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确保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

首先,要确保资本(市场)能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服务,而且能将其吸引、留住和转化为长期资本的关键,就是让其具备发现价值、把握风险的资产定价能力。打造这个关键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的问题。它关系到注册制度等改革方式是否能带来上市公司质量的优化,也关系到资本市场机构化、理性化的程度,更关系到监管部门对破坏价格形成机制的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猫鼠一家”、滥用创新等劣质行为,所采取的执法力度和执法能力。否则,面对追涨杀跌的市场非理性行为,仅仅依赖提高投资的准入门槛、引进高品牌的海外战略投资者等措施也很难完全解决问题,相反由此带来的资金、资本外逃的便利性,又会加深资源配置扭曲带来的价格信号失灵问题。

与此同时,要确保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配置保障,就是要让其具备调整好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合理匹配的结构、控制过高比例的杠杆投资、履行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能力,从而实现资本市场流动性保障的基本功能,提高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所需要的安全投资、价值投资带来的市场稳定性。否则,一些劣质上市企业不盈利不分红不退市的问题,争夺市场流动性的零和博弈乱象,用明天的钱营造有利自己今天逐利的道德风险行为等,都可能使得市场资金在短期内大进大出,股价也因此大幅波动。这不利于资本市场发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本属性,更谈不上普惠意义上的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能力。

所以,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应将重心放在投资标的获利环境的培育和获利能力的扶持,而不仅仅解决投资标的所需要的资金支持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高储蓄(适度的流动性)通过资本市场的渠道带来价值创造的机会,进而提升消费者的收入和财富安全的程度。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分担与信息披露的功能

第一,资本市场在进行一种跨期资源配置的专业化任务,也就是将国民储蓄转变为能够带来未来财富安全和增长。所以,要解决资本市场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问题,就需要让其发挥风险分散和分担的基本功能。这一基本功能不仅和前述的资产定价、流动性保障功能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而且,它还有其他特殊的含义需要我们在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引起充分注意。那就是横向风险和纵向风险这两类属性不同的风险管理问题。如果不加区分来应对,就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信用基础,导致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代价急剧攀升。比如,根据抵押资产能力和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真实获利水平等来选择服务对象和内容,会使很多好的项目挡在金融服务的对象之外。

另外,推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让资本市场能辅佐实体经济去规避当下的风险(如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企业群服务),更要发挥分散未来风险的能力(如提高资产组合的能力,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业务等)。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相应地提升放管服的能力,这样的好处就是不要让实体经济参与主体的风险过度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把他们的精力都放在发挥他们创造价值的专业属性上。否则,一些市场参与者在碰壁后很可能会无可奈何地选择“不作为、乱作为”。

其次,资本市场本身是投资者教育最好的课堂,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途径。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是要让资本市场发挥能够形成共识、实现风险和收益匹配的公平交易,以及所得分配机制所需要的信息披露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否则,事前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导致一些投资者为了规避逆向选择给自己带来的财富损失,而选择短视的追涨杀跌的策略。与此同时,强势的市场参与者又会把逆向选择的风险通过“乱要价”(如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