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常会提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这是今年决策层首次提出降准,是在美联储将在不远的未来开始收紧、市场没有降准预期的时候提出的降准,对股债都构成超预期利好。
现阶段降准能起到一石多鸟之功。一是适应抗疫持久战的需要。当年非典是速决战,非典结束后经济迅速报复性反弹,而新冠疫情是一场持久战,经济持续受到影响,全面回到正常水平仍需时日,政策呵护需维持更长时间。
二是对冲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本次国常会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们测算,截至5月,上游采掘、中游原材料加工、下游制造的营收利润率均创下历史新高,只有下游消费的利润率(7.06%)比去年底降低了0.1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6.95%)。下游消费行业多为中小微企业,恰是这次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
三是促进贷款增长。央行调查问卷显示,二季度贷款需求指数较上季下降7个百分点,降幅大于过去几年同期,降准有利于防范贷款疲弱问题。
本次降准可能采用定向降准或置换MLF的方式。今年以来房地产持续面临调控高压,房贷额度收紧,热点城市房贷利率上调,为避免信贷资金再度流向房地产市场,这次降准更有可能采取定向降准的方式。另外,6月底MLF余额为5.4万亿,下半年到期量高达4.15万亿,本次降准也有可能采取置换MLF的方式,这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与6月中旬存款利率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预计降准时机在三季度内,应不会等到四季度。一方面,从传统上看,国常会宣布降准后,央行执行效率很高,通常在两周内甚至数天内就予以落实;另一方面,最晚四季度美联储大概率将讨论缩减购债,美联储收紧对中国构成重要外部冲击,在防范外部冲击背景下,降准时机最好避开美联储收紧的时间窗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医保服务高效便民;确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若干政策措施;决定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推出支持碳减排的措施。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优化医保便民服务,有利于更好保障群众健康、提升获得感。会议确定,一是重点面向数亿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等群体,加快推进住院、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确保今年底前各省份60%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机构、明年底前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二是优化定点医疗机构总额预算管理,推进现有试点形成经验,抓紧推广。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申请定点医药机构,做到一视同仁。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服务,丰富保险品种,提高医保精算水平。规范和压减医保支付自由裁量权,防止医疗机构年底突击“控费”。三是统一规范和优化医保办理流程,简化办理环节和材料,推行医保报销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办成。依托“互联网+”,实现医保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四是强化全过程监管,完善法规,依法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诱导住院、虚开发票、滥用药物等行为,守好用好群众“保命钱”。
会议指出,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群众收入。会议确定,一是适应新就业形态,推动建立多种形式、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关系。对采取劳务派遣、外包等用工方式的,相关企业应合理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企业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标。督促平台企业制定和完善订单分配、抽成比例等制度规则和算法,听取劳动者代表等意见,并将结果公示。不得违法限制劳动者在多平台就业。三是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四是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五是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
会议决定,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