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济之路:从IMF和世行数据 看中国经济成就与国际影响力
时间:2021-07-0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可以说,全球范围内都在讨论中国百年来的变化和中国取得的成就。

7月2日出版的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家》发表了未署名的报道《中国十年之路》。该撰稿者驻华十年,在即将离任前以亲身采访经历写下了这篇报道。

文章以他在贵阳新区乘坐的士开始,7年前的新区是一座“鬼城”,如今这里车龙马水,贵阳的第二个新区也已建成。他感叹道,一个记者应在一个国家常驻较长时间才能养成谦卑心态。在过去十多年里,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投资过度,但他认为总体瑕不掩瑜,经济总量翻倍,通胀、失业、企业经营不善只是个别现象,而非普遍问题。

他特别提到,有着2500万人口的、经济发展出色的上海,科技创新之城杭州,充满活力的出口之城无锡和干劲十足的企业家之城温州。

在他看来,中国依然保持强大的经济活力,根本原因有三:政府统筹与规划、私有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引用了亚瑟·路易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变化,劳动力由低附加值农业向高附加值的工业转移(注:中国农业产值占比由1978年的29.6%下降至2020年的7.0%)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展望未来,虽然中国65%人口已城市化,人口接近峰值,外部环境变化莫测,他仍坚信中国能在半导体和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取得成功。与大多西方舆论的中国悲观论调相反,他深信从长期看中国经济会比现在好很多。这也是他访谈的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几乎一致的共识。

这位英国编辑只是从十年的亲身经历感悟到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如果基于更长的历史视角看,他肯定会对中国经济巨变发出更大的惊叹。

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政府的统筹与指导,在经济发展重要转折点上政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抓住了历史机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地位日益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国、重要的资本输入国和输出国。纵向分析表明,我国今天的经济成就来之不易。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令人无比自豪

中国经济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凋零、民生困难。

北伐战争后,中国实现了统一,经济开始复苏,于1932年经济规模达到288亿美元,但受大萧条影响,1934年回落至213亿美元,1935年反弹至237亿美元。抗日战争彻底摧毁了中国经济基础,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中国经济只有战前的25%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期,中央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7年提前完成计划目标。根据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196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97亿美元,为民国时期的两倍多。上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但在70年代依然保持了一定增速。按名义美元计,1969年GDP达到797亿美元,1979年达到1783亿美元。

在这段特殊时期,经济发展道路曲折,甚至有时出现倒退,但在艰苦的环境下我国建立起来了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如钢铁、化工、能源、交通等),为后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敏锐地观察到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牢牢抓住了每一次发展机遇,经济增长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调整了对外经济政策,主动与国际经济接轨,充分利用1990年代初兴起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和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时,我国在危机中寻机会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随后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推进高质量增长。在数字时代,我国已大量投资新基建,以科技促进低碳绿色发展。不管以哪种口径计算,我国经济复合增长率远超过七国集团(见表1)。

按美元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中国GDP达到6.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7万亿美元;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4.3万亿美元,而日本不进反退,经济总量只有5.08万亿美元。按人均收入计算,中国经济发展依然是个奇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济总量不足300亿美元,平均到4亿多人口,人均收入微不足道,是真正贫穷落后的弱国。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1960年我国人均年收入才307美元,但2019年达到10484美元,正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2年以来,中国在之前扶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努力,成功帮助近1亿农村人口脱贫,实现在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如表1所示,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高速增长,这才是我国经济腾飞的“秘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国内需求和对外贸易、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投资和完善的工业体系,但科技创新乃是经济发展等式中最重要的变量。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始终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理念。中国研发投入不断增加,逐年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并于2009年超过日本,现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的专利申请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