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走向常态化的一年。一季度实现了18.3%的增速,二季度仍有望延续稳健复苏的步伐。
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四(7月15日)发布202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消费、投资、工业等经济指标将“亮相”。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恢复,但是经济动能从出口和房地产切换到消费和制造业投资的过程速度偏慢,主要是因为受到的干扰和拖累因素较大,尤其是疫情反复和大宗商品上涨因素。
多位专家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供给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杆高企和消费疲弱。货币政策应“稳字当头”,注重发挥结构性作用。在经济常态化进程中,既要关注短期经济恢复,也要关注长期增长动力的培育。
经济复苏三大亮点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启常态化进程,进入全面复苏的关键期。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决定了趋势性回归力量,在基数效应下呈现出较高的同比增速、表面上“前高后低”、实际上“前低后高”的基本走势。
当前中国经济仍保持持续复苏,逐步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整体经济表现可圈可点。中国自去年率先控制住疫情以来,经济活动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端和需求端渐次改善,制造业和服务业展现了足够的韧性,尤其是中国出口实现强劲增长,既满足了全球需求,也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了一个强劲的“V”形复苏走势。
罗志恒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恢复,疫情形势、经济恢复、政策退潮与市场走势反复博弈。整体来看上半年经济走势呈现前高后稳态势,主要有三大亮点。
具体而言,一是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动能正逐步从出口和房地产切换到消费和制造业投资;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和新经济新动能贡献较大;三是出口依然保持高景气,出口动能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罗志恒预计,二季度GDP增速8.0%左右,两年平均增速约5.6%,其中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零消费同比约7.6%、11.4%,对应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6.2%、4.6%,1~6月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4%、8.7%。
从5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出口、房地产等前期主动力边际放缓,消费、制造业投资缓慢回升,经济恢复均衡性有所增强。消费方面,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45亿元,同比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4.5%;环比增长0.8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消费的恢复仍然有很好的支撑。一是就业在扩大,居民收入在增长,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二是经济在向好,整体发展恢复,同时国内疫苗接种在扩大。三是随着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和国内疫情防控的总体有力,价格涨幅总体温和,这些都有利于扩大消费。
投资方面最大的亮点是制造业投资增速转正。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3917亿元,同比增长15.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2.6%;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4%,两年平均增速由1~4月的下降转为0.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速为8.6%。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投资端修复动能边际减弱,但民间投资边际修复速度快于整体,投资端内生修复动能增强。受降成本政策生效、出口维持高景气度以及企业盈利改善共同驱动,制造业投资增速由负转正,预计在国内外需共振修复、企业利润高位运行、技术升级周期启动的共同作用下,制造业投资中枢将继续上行。
上半年地方债发行和财政支出较慢,对基建投资形成了一定拖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受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不及预期和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加速的影响,上半年基建投资并未发力,而随着下半年“稳增长”压力的加大,基建投资可能会更多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预计其表现将明显好于上半年,但仍处低增长区间。
经济恢复面临诸多挑战
王军认为,鉴于当前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结构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将延续,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还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供给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杆高企和消费疲弱,两方面均限制了下半年的经济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也认为,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
罗志恒分析,供需矛盾引发大宗商品上涨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后果和分化:一是PPI上行,并向中下游行业和消费品传导,导致制造业投资恢复受阻、消费恢复出现反复。电脑、家电和装潢等终端价格明显上行,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因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行而被挤压,投资能力下降。二是上中下游、国企民企、大中小企业分化严重,处于中下游的民企和中小企业经营依然困难,亏损面扩大。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行,对制造行业带来了明显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