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后半段,A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持续性会有多强?
结构性资金流出是A股短期调整的表面原因。从指数来看,上证50和沪深300表现相对较弱,中证500表现相对较强;从资金面上来看,北上资金转向净流出、两融余额下降以及主动卖出额大增体现资金流出较为明显;从板块表现来看,大金融表现较弱,部分科技成长、医药和白酒在前期强势上涨之后也出现调整。
风险偏好回落带来的估值调整是A股调整的背后原因。由于宏观流动性和企业盈利预期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前期A股的上涨主要是风险偏好回升的推动。在券商盈利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券商股因其高贝塔属性,其走势可以用来作为观察风险偏好的指标。
上周券商股的明显走弱,也进一步印证了风险偏好的回落。
风险偏好会持续回落吗?从内部看,流动性边际变化和中报业绩将是影响短期风险偏好的主要因素。从流动性上看,我们预计,7月流动性并不会比6月份出现显著的宽松,债券发行加速对流动性的影响可能相对不强,宏观流动性预计仍是相对平稳;从中报业绩来看,结构性分化可能较为明显,部分需求较好的科技股和涨价幅度较大的周期股可能中报表现较好,但消费、金融和部分受到利润挤压的行业可能表现相对较差。从外部看,美股出现调整的概率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一方面,美联储Taper越来越近,对美股估值的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美国财政政策对于加税的预期在增强,对美股盈利预期也造成影响。综合来看,国内风险偏好持续回落的概率不高;但叠加海外风险后,如果美股开始调整,可能导致调整时间拉长。
短期(一个月左右时间窗口)影响大类资产价格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什么?可能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海外风险。7月份市场对美联储Taper的定价可能不断升温,从而导致美债短端收益率上行,开启一轮“杀估值”行情,美债收益率曲线走平,全球科技股开始调整,黄金价格承压下行。二是国内信用风险。当前信用债估值较高、信用利差较低,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可能导致信用债市场出现一轮调整,这对利率债价格形成支撑,但对风险偏好相对不利,从而对A股也形成一定向下压力。
中期(下半年的时间窗口)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驱动因子是什么?可能在海外,即美联储Taper的影响。在我们的中期展望报告中,我们提到本次美联储Taper与上次存在一个较大的不同——美联储Taper可能导致美国私人企业开启去杠杆进程。如果这个判断在下半年得到证实,会导致风险资产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并且会使得需求提前见顶回落。具体来看,需要观察美联储Taper的节奏以及美国财政政策的结构性变化:如果美联储Taper和美国财政部加税同时实施的话,美国私人企业出现去杠杆的风险将大幅上升。
具有较高确定性的可配置资产是中国国债。首先,中国需求的见顶回落概率上升。从结构来看,消费、地产投资和出口逐渐走弱,将是下半年比较确定性的方向,这消除了货币政策全面收紧的可能。其次,风险偏好的回落对长端债券收益率形成向下压力。正如前文所述,无论国内还是海外,风险偏好如果出现持续回落,将对避险资产价格形成支撑。第三,大宗商品价格转向震荡,带动通胀预期开始回落。无论是美国的通胀预期,还是国内的黑色系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行的概率越来越低,通胀预期开始逐步回落,这也对长端债券价格形成支撑。综合来看,中国长端国债收益率的上行风险较低,配置机会较为确定;即使美联储Taper,对中国国债长端收益率影响预计有限。
静待A股风险释放。一方面,短期风险偏好回落较为确定,中期风险偏好回落的概率正在上升,短期A股或需等待风险偏好对估值的下行压力充分释放。另一方面,A股大幅上行风险较低。当前A股的踏空风险不大,持续的上涨需要估值的上升,在风险偏好难以上升的背景下,需要流动性的大幅宽松,这个概率较低。
风险提示:疫情出现新的变化;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收紧程度高于预期;中美关系出现不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