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经济学的首先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是天生通缩“体质”的,持续的高通胀、恶性通胀都是市场经济被人为扭曲和破坏,名义价格上涨无法形成利润激励,供给体系被人为破坏的结果。这个人为扭曲和破坏,浅层次的是政府滥发货币,造成供给侧无法有效的组织生产;深层次的则是政府盲目干预,甚至采取计划经济,造成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这样的教训,在历史上很多国家出现过。
所以只要搞好真正的市场经济,通胀不容易出现,通缩才是最大的困扰。但是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中的通缩倾向集中于商业性强的产品,对于一些公共品,比如医疗、教育等则是供给不足的,是“通胀”的。这反映在中国就是房价泡沫,学区房泡沫本质上是公共品的通胀。历史上典型的通胀、滞胀,都是市场经济被人为的、外在的、偶然因素冲击和搞乱了,供给体系遭到了破坏。恶性通胀总是发生在战争、革命、转轨、国际关系恶化等特殊时间之后,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期间,政府往往就疯狂的滥发钞票弥补财政赤字,所以人们往往将货币超发与通胀联系在一起,还形而上学的搞了一个数学方程式。殊不知,政府滥发钞票本身也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疫情发生后,我较早的提示要发生大的通胀,因此还跟一些经济学家发生了争论。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很悲观,经济处于危机状态,怎么可能会通胀呢?事后来看,全球很快就迎来通胀的浪潮,其中美国的压力最大。但是现在,我觉得最担心的应该是通缩了。
基本的逻辑如下:
总量上,是全球货币大脉冲后的冲击回落,反者道之动,通胀本身就内含着通缩的力量。我们说的很多恶性通胀,现在委内瑞拉的恶性通胀,从实际变量(比如名义收入/CPI)来看本质上是通缩的,货币是短缺的——贬值太厉害,印钱的速度跟不上实际货币需求(注意是实际货币余额)。现在上游价格涨的那么厉害,资本品和生产资料涨的那么高,下游企业无法瞬时调整价格,利润被压薄甚至为负,经济就会大幅收缩。
结构上,存在着两大错位,疫情周期的爆发时间,中国与其他国家复工复产的时间都是错位的。中国最先停工停产,供给出现暂停后,首先某些重要物资(以猪肉为代表)和生活物品的价格发生普遍上涨。之后全球疫情开始严重,供给开始受到限制,同时货币大宽松创造需求,继而也开始出现严重通胀。但是由于中国的外循环(外需)带动经济的力量非常强劲,这会产生两大后果:一是刺激内需的货币政策可以率先边际收缩,也就是率先回归正常化,这样在货币条件上就会在国内产生一种通缩力量;二是外需带动的产能快速累积,一旦国外的生产恢复正常(当前已经基本恢复),那么外需带动的产能和资本支出就会造成过剩,这也是一种通缩力量。尤其是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因为交易资本、投机资本的炒作疯狂上涨,对国内的产业资本产生了错误的扩大再生产的信号,这无疑也会加剧后面的产能过剩。
我上面说的总量上货币退潮、结构上外需减弱,都会对国内逐渐产生通缩力量。事实也证明,最近几个月在猪肉价格、蔬菜价格的大幅下降压力下,中国的CPI已经出现颓势。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似乎也不再那么疯狂,而且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只要PPI传导不到CPI以保证微观实体有利润,那么PPI掉头向下进入漫长的通缩周期也是迟早的事情。回头看看2012、2013年的走势,PPI陷入长达五年之久的通缩,当时的周期性、结构性力量都是相似的。
疫情时我判断出现大型通胀的逻辑很简单,道理也已经解释过多次:需求可以印钞创造,但供给却迟迟不能恢复。当美联储将几万亿美元直接打到居民和企业账户上的时候,消费会立即创造出来(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但由于全球停工停产供给收缩,超市里的商品或者被抢购,或者就得提价。这时普遍的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胀就开始了。
后来中国率先恢复生产,其它国家则相继陷入疫情泥潭,正常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断,供给无法满足,大量人失业,只能通过印钞满足社会保障。但是纸币和银行账户中的数字毕竟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钞票能到超市商店买到东西才是硬道理。因此,面对日益空荡荡的仓库和超市货架,如果中国当时没有控制住疫情并快速恢复物资供给,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疫情后的一大段时间的国际经济格局就变成了,美欧依靠国际货币优势印钞创造需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加速生产,从中国出去的航船载满“中国制造”,回来的航船则空荡荡,以至于航运价格和集装箱价格短时间内涨了一倍多(因为返航时无法使用以降低成本)。这种全球贸易空间结构的变化需要再平衡,这种结构变量引起的再平衡引发了巨大的后果,表现在:
1,人民币强势升值;美元步入弱势周期。
2,中国无风险利率上升,但美债利率一直走低(长端除外),中美利差扩大。
3,中国的通胀先起,同时也是先下,与美国错位。
4,中国的资产价格先起,同时也是先下。
5,中国的货币政策率先开始正常化,之后是新兴国家;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已经加息。
我们回头看,每一次全球货币大宽松周期,中美之间的货币政策都是错位的。次贷危机后,美国率先宽松,释放7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