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关于碳中和经济分析的一本书
时间:2021-07-02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底在联合国大会和气候雄心峰会上两次提出“3060”目标,向世界做出庄严的承诺。短短几个月之后,《碳中和经济分析——周小川有关论述汇编》在2021年5月份就正式出版。本书一如既往反映了周行长的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超前洞见。2009年周行长在北京大学讲演碳配额交易与减排融资的经济分析时,我也坐在下面聆听,但我和其他听众一样不太理解中央银行行长为何要关心这一问题。十多年前周行长就能对低碳发展这个复杂又重要问题的方方面面看得非常清楚,根本在于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基于规范的经济分析得出:低碳转型对中国是有好处的,而且中国有一些优势;在减排机制的选择上,基于有配额的一般均衡框架得出碳市场是最优的机制安排;在国际碳市场连通与碳关税问题上,也基于国际治理的分析框架给出了机制设计思路。

《碳中和经济分析——周小川有关论述汇编》书封

一、基于科学的决策分析得出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

低碳发展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中国社会在认识上的扭转实际上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时就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国内最早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但是,早期中国社会对低碳发展问题的主流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2009年中国出席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时,当时大部分人认为,低碳发展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没有兑现,难免会有阴谋论的想法,因此主张中国不能承诺绝对量的硬指标。直到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两次公开承诺“3060”目标,才一举扭转了社会上的主流认识。周行长在比较早的时候(2008、2009年)就基于经济分析阐述了低碳发展转型问题的必要性并澄清了主流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针对气候变化理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基于贝叶斯决策提出低碳转型仍是优化解。有人提出,气候变化理论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基于错误的假设可能是在做无用功。这种不确定性可以转化为贝叶斯决策,对未来的每种状态赋予概率,基于对应的社会总收益或者总损失求最优解。由于气候变化理论站得住脚的概率可能在90%以上,最后的结果还是要低碳发展。

第二,澄清了低碳发展对GDP的冲击。低碳发展固然会影响高碳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GDP,但低碳发展也会带来风电、光电、核电设备的更换,形成新的需求。总体算下来,GDP是能维持或者增加的。

第三,从流量和存量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证了低碳发展创造的GDP增长不是浪费,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增量。有人认为,需求的更替带来的GDP增长可能是一种浪费。从经济学中GDP与财富两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煤电等设备的寿命没有用尽就被取代固然会有一些浪费,但环境的改善也属于财富的积累,低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和气候的财富估值是远大于这些浪费的。实际上,全球经济很多时候的GDP增长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浪费,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浪费能否带来财富的积累。

第四,基于对低碳发展技术环节的了解,认为中国低碳发展是有一些优势的。有一种误解认为,低碳发展依靠高科技,而西方国家占有比较优势,中国处于相对劣势,要吃亏。低碳发展路线其实主要是工程技术和工艺路线的选择问题,只有一小部分是高科技的问题。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解决工程技术和工艺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这点上中国是有优势的。

除了在经济学分析框架内论证了中国应进行低碳转型,周行长在2008、2009年积极呼吁推动低碳转型,实际上还与金融危机的背景有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如果借此时机积极推动低碳转型,形成更新换代的需求,既可以稳住国内需求,还可以实现经济转型,是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现阶段,中国又面临了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其实也是推动低碳发展的好时机。人口老龄化使得过去推动增长的“人口红利”消失,外部环境也在发生不利变化,部分发达国家大搞逆全球化甚至经济脱钩,一些产业链可能会转移出中国,此外,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服务业仍没有完全恢复。此时大力推动低碳转型,可以实现释放增长活力与经济转型的双重目标。

二、在减排机制上强调顶层设计和碳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

减排机制是低碳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机制安排上社会上也有不同观点,周行长最早提出了对此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论证了碳市场是最优的机制。低碳减排在机制上至少有两种思路,包括行政化的任务分解,将任务摊派给各地方、各行业、各企业,以及依靠财税和金融调控来实现碳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碳税和碳市场。在早期的时候,有些人支持行政化的任务分解,这种方法简单、可控,现在还有不少人支持碳税。脱离经济学分析框架来谈论机制选择,是很难有结论的。周行长早年有纺织品配额的研究经历,当时就有很好的分析框架,碳减排与纺织品配额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周行长就将有配额的一般均衡框架应用于碳减排分析。使用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证明了,让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配额价格并实现市场分配,仍会实现有配额的一般均衡,碳市场是比行政任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