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6月中旬,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5号楼直播中心内气氛紧张,主播小祺正面对着眼前的对话屏向观众讲解一件连衣裙。另一旁,她的团队中,后台编辑正在通过提词器实时解答网友提问。
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大电商为“6·18”展开激烈“厮杀”,也是小祺和她的团队提高业绩的好时机,为此他们已连轴转数日。
小祺团队所在的5号楼直播中心,是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为了提高电商效率所作的最新尝试。京津冀地区拥有1.2亿消费人口,是全国商贸物流最活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过去几年,区域内的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以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为代表的商贸中心积极拥抱新消费趋势,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商贸物流业态不断升级改造,创新模式频出。
“过去我们自己做直播,每天卖出100件左右,现在每天能卖出1000来件。”一位服装企业直播负责人表示。
当地商贸物流业态能有今天崭新的面貌,与几年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过去7年来,京津冀三地积极作为,已圆满完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期目标。如今,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这一系统性工程,还将继续深入进行,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谱写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从疏解到重塑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的“棋眼”。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过去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时期,成为全国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多年城镇化的发展,京津冀地区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式提出。紧接着,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
其中,有力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的“棋眼”。
以最开始向外疏解的一般制造业和区域物流中心为例。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北京曾经集聚了一批以服装为代表的一般制造业,与此同时形成了许多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这些产业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另一方面,随着北京“高精尖”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用地成本的升高客观上也给这些低附加值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租金压力。
随着《规划纲要》的出台,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也随之展开。这些制造企业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作为“非首都功能”,成为首先要疏解的对象。
位于保定市的河北新发地即是《规划纲要》出台后河北首个投用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经过多年来的产业转移,目前河北新发地已入驻4600余户北京商户,2020年河北新发地入场品类达360多种,交易额达760亿元,相关数据较运营初期翻了几番,现已成长为辐射全国的现代商贸物流枢纽。
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河北新发地智慧冷链物流园、食品加工产业园将启动运营,以进一步承接北京冻品、肉禽批发、食品加工等产业的疏解外迁。
此外,津冀两地在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大计、承接转移项目之外,还主动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以供应链商贸物流为核心,在数字新商贸经营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旨在打造集商贸、物流、电商、展示等于一体的智慧商贸物流新平台。目前,这种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商贸物流业态进行升级再造已成为河北省多地的共同选择。
世邦魏理仕(CBRE)华北区研究部负责人孙祖天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京津冀区域内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完善,原本位于北京市的区域型物流功能不断向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新兴物流枢纽疏解。与此同时,在集约使用产业用地的政策方向下,北京仓储物流空间不断优化,目前主要服务于伴随消费升级而来的生鲜冷链、跨境电商、医药、保税商贸等高端新兴业态需求。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商贸物流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成果,目前已经实施了《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发布并推动了《京津冀冷链物流储运销区域标准》,互认互通的共享机制不断完善。
据北京市商务局统计,截至目前,北京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伴随着产业的对外疏解,20多所北京市属学校、医院也向京郊转移,促进了区域内公共配套的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功能疏解也为首都“高精尖”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据北京市政府统计,科技、信息、文化等领域“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自2017年以来持续下降,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目标顺利完成,“大城市病”得以缓解。
谱写区域发展新篇章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三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