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丰富场景促民生
时间:2021-06-28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消费金融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

回首过往十年,在扩大内需、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之下,消费金融行业也迎来了长足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自2015年以来,消费金融渗透率迅速上升,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19年末,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13.91万亿元,较2015年提升了约135%。

如今消费金融行业已经从快速增长时期,逐步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消费场景更加丰富、触达更多长尾人群、推动消费升级……这十年里,消费金融行业乃至社会的消费结构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过往也该被历史铭记。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上,党中央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消费金融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要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必须要深挖国内巨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引领国际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消费场景丰富

在政策层面利好之下,与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相贴近的教育、租房、旅游、装修、家电、3C等产品成为消费金融主流场景。

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力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助推。

2009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2010年,银监会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设点批准设立消费金融公司。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放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扩大至全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重大利好。此后,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政策利好推动了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增长,也显现出了卓越成绩。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底,消费金融公司客户数为1.27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52.29%,客户增长显著。为传统商业银行服务覆盖不到的长尾客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

消费贷款服务。

“近年来,消费金融一直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以信用卡业务为例,截至2020年末,信用卡期末应偿还余额7.91万亿元,十来年复合增速高达33%,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期增速,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在政策层面利好之下,与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相贴近的教育、租房、旅游、装修、家电、3C等产品成为消费金融主流场景。消费金融的政策利好促进了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且向“绿色智能产品”等新消费领域引导。

在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赵国庆看来,消费金融紧密结合消费场景,其场景深耕的能力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延伸至居民日常消费,线上线下场景资源的打通,扩大了

消费金融的覆盖范围,将更广泛的居民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在合理授信的前提下,消费金融有效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改善了生活品质,增强了幸福感,改善了民生。

如今,消费金融场景呈现更加细分化的趋势。

“一些消费金融机构对场景做了更加细化的分类。”西南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告诉记者,某消费金融公司在医美分期中,细化出了美牙分期,对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从而大大降低了客户的逾期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金融拉动内需、稳定增长的作用将愈发明显。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至少还有五年的高速发展期,预计表内消费金融占总信贷规模有可能突破25%以上。

触达长尾人群

借助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消费金融服务机构能够触达更多用户,增强了消费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消费金融行业拉动消费的同时,在对长尾客户的服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赵国庆认为,消费金融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独特优势,能够为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普惠群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有效促进了金融服务重心下移,扩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回顾行业的发展史,陈文指出,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其技术、场景能力触达长尾人群,满足大众高频、小额的普惠金融需求,是中国消费金融领域最大的创新。互联网巨头的入局加速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进程。

“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有巨大的客户流量;而客户在电商平台上留下的浏览、消费、地址等数据,有助于欺诈和信用风险的识别。”陈文表示,彼时互联网+金融的力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这一时期,为了使互联网和消费金融能够更有效的结合,消费金融行业的科技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助力之下,消费金融行业实现了全自动线上审批、智能获客与风控、语音客服贷后管理等。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借助于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消费金融服务机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