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6月28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二季度例会。相比一季度,此次会议强调“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警示“防范外部冲击”,要求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加大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一、会议要点与解读
形势分析:强调“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要求“防范外部冲击”。此次会议延续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判断,认为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对未来形势的研判方面,此次会议新增“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去掉关于“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等表述,要求“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外部冲击”。
从此次例会行文变化可以明显看出,央行在肯定国内经济运行成效的同时,深切忧虑外部风险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政策导向明确向“防风险”倾斜。这与6月召开的陆家嘴会议上,多位央行领导提出的防范外部风险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在美联储即将开启货币正常化之际,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重点。
对内政策导向:仍将“普惠”和“绿色”作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重点,改革方面提出“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普惠金融方面,会议要求“落实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延期工作,不再沿用上期例会“延续”上述工作的表述,反映出央行未来将更加重视对现有政策的执行;将“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改为“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暗示不再仅靠再贷款与再贴现两项工具来支持普惠工作。
绿色金融方面,会议新增“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意味着要加快碳减排支持工具研发进度,尽早推出。利率市场化方面,会议新增“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体现出央行将在保留存款利率“压舱石”的基础上,意图加强利率自律机制管理来引导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对外政策导向:强调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新增“促进内外平衡”。相比上期例会,此次会议在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部分,新增“促进内外平衡”,说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需合理把握利率、汇率改革进度,将“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促进内外平衡,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作为总体目标。
二、影响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化,货币政策面临的核心约束已经发生变化。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国内外环境的复杂严峻形势,强调注意防范风险。由此可见,“防风险”正在成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主题。围绕“防范外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联储政策、金融风险、经济放缓与流动性趋紧等因素可能对下半年货币政策产生突出影响:
(一)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带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其收紧倾向将限制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
上半年,联储延续抗疫期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区间;另一方面,坚持1200亿美元/月的购债规模,继续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上行。但随着美国疫苗接种的普及与国内需求的恢复,美国通胀水平迅速走高,5月已触及历史高位,并尚未出现短期回落迹象。对此,市场呼吁美联储尽快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胀问题,联储政策转向的压力不断加大。基于去年开始执行的货币政策新框架,联储始终将“促就业”的政策优先级置于“防通胀”之前,仍坚称当前通胀只是暂时的。
但在6月17日结束的FOMC会议上,联储却透露出退出宽松的信号:一是上调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与隔夜逆回购利率,意味着联邦基金利率走廊中枢上移;二是点阵图上调了对2023年加息次数的预测,上调至加息2次,认同2022年加息的人数也有所上升;三是表明将公开讨论缩减购债议程。对此,市场普遍认为联储已做好开启QE退出进程的准备,鹰派的声音占据上风。我们认为:虽然联储没有清晰描绘Taper前景,但对加息进程的预测暗示削减购债的日期临近,这次FOMC会议可能意味着美联储将拉开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序幕。
参考2013年首次QE退出进程,我们预计联储最早将于8月开始释放缩减购债的信号,在9-11月的议息会议上公开讨论,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开始行动。一旦美国开启货币政策化进程,势必对我国货币政策带来溢出影响。到时,美元汇率可能走强,美元利率或将抬升,跨境资本流动可能被抑制、甚至出现回流。上述因素将通过预期渠道、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和流动性渠道对我国经济金融环境产生影响,需要我国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应对。
因此,下半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开启,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将被压缩。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自去年四季度起,即开辟专栏关注大国货币政策溢出风险;一季度报告聚焦美债收益率上行,判断美债收益率上行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由此可见,央行高度重视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影响,并由此评估我国货币政策空间。
(二)监管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提升,“防风险”通常需要合理适度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下半年,若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叠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极易引发金融风险。在天量美元的推动下,房地产、虚拟货币、潮鞋等资产价格出现显著上涨。但联储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