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之下,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驶入“快车道”。
一台微波炉从接到订单到完成生产,过去需要20天以上,但如今通过数字化改造,这个流程仅需7天,订单交付期缩短了67%,劳动效率提高了40%……这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场景,发生在广东格兰仕集团的车间内。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升级。
过去1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广东就是其中典型的缩影和代表。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广东已基本建成门类较为齐全、配套相对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发展一直引领全国。
2020年,广东GDP已突破11万亿元大关,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面向未来,广东应如何巩固提升制造业发展优势?数字化成为了关键答案。
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正成为广东积极抢抓的战略机遇,近年广东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可谓不遗余力。广东省工信厅数据显示,自2018年广东开始实施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政策以来,至今已推动了1.5万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了50万家中小企业“上线用云”。
这不仅是建党百年辉煌成就的直观展现,也是对未来探索的开启。当前,广东正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预计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将突破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近期广东从省级层面到各地级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关政策正陆续亮相,在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之下,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度
6月1日,广东省工信厅发布了《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及《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
按照广东的目标,到2023年,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超过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并带动8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到2025年,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除了省级层面发力之外,广东各地级市也在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6月18日,佛山市工信局发布《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显示,该市拟通过12项具体措施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按照佛山的政策,该市拟对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最高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数字化示范工厂最高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数字化示范车间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最高给予300万元扶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最高给予800万元扶持等。
此前,佛山市工信局还曾表示,预计未来三年内,佛山市市区两级财政将累计投入不少于100亿元,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到2023年打造50个数字化示范工厂、100个数字化示范车间,推动3000家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广州的探索步伐同样在加快。位于该市黄埔区的广州华糖食品有限公司,煮糖车间内,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各个生产环节的各项数据清晰呈现在眼前。该企业副总经理邓广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进行数字化改造后,整个生产线的产能达到28万吨/年,提升了近1倍。
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真金白银”支持。从2018年到2020年,广州市安排各级财政资金超5亿元用于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广州全市“上云上平台”企业超过10万家,上云企业数量居于全国第一梯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更是超过40%。
着力推动产业链数字化
“广东的产业发展具有明显集群效应,除了企业个体的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也尤为重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数字化转型打破产业链的断点和堵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广东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处处长蒋鲲介绍,广东在新一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中,提出了四个抓手,其中之一就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并制定了专项政策。
塑料拖鞋制造是揭阳市揭东区的支柱产业,当地已形成了约300亿产值规模的塑料日用品传统产业集群,相关生产企业超过2500家,但其中85%以上都是小作坊。为此,广东省工信厅联合当地政府,着手推动揭东日用塑料品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
在对揭东开展了3个月左右的深入调研后,广东省工信厅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一共梳理出14幅当地中小微企业的“画像”,并提出了以激活传统中小微转型意识为突破口、打造“中央工厂”的数字化转型思路。最终,经过5个多月的尝试,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5%左右、质量提高了15%,同时产量提升超过了2.2倍。
此前,广州就曾专门针对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集群,提出建设五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百家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推动万家企业“上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