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大道141号,曾经是上海总工会所属的东昌区工人俱乐部。1990年4月,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这里正式挂牌。由此,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正式迈出了名留史册的第一步。
这幢外观并不起眼的白色二层小楼,已作为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旧址被保存下来,改作了浦东开发陈列馆。陈列馆内部简单的家具陈设和简陋的办公环境,与相隔不过数百米的陆家嘴摩天大楼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映衬出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1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如今,浦东新区再度站到了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6月23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这无疑给‘而立之年’的浦东新区送来了一份‘大礼包’。”浦东新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浦东新区法规将为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法治保障,对金融、科创和对外贸易等行业影响较大,不论是企业还是区域内的各级政府部门都对法规的细则抱有期待。
“闯”出一条新路
在过去的17年里,四川南充人谢杨平在上海浦东新区完成了就业创业、买房安家的人生历程。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谢杨平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来到浦东新区,凭借大学里掌握的专业知识在一家包装印刷企业里工作了8年时间。积累下初始资金和人脉后,他在浦东新区川沙镇与朋友合伙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营纸箱、塑料盒及多种定制包装产品。
“能明显感觉到,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谢杨平在见证浦东新区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相比创业早期,公司的营业收入已增长了5倍。”他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浦东新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上下游供应链企业聚集,创业者在此享受着诸多有利条件。
而与大胆创业的谢杨平一样,浦东新区在过去31年里也闯出了一条新路,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2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7万亿元。浦东新区以占上海
市1/5的面积、1/4的人口,贡献出了全市1/3的GDP。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浦东新区先行探索,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比如,创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迄今为止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和第一家证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同时,浦东新区还盘活房地产市场,成立了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
心,这也是当时全国第一家房地产交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定在万亿规模。根据最新发布的《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要取得重大进展,区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美元以上。
更为关键的是,浦东新区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中国最大的保税
区——外高桥保税区,为此后自贸区的设立作出了诸多必要尝试。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2020年,区域内经营总收入2.32万亿元,增长3.5%;商品销售额2.06万亿元,增长3.0%;进出口总额1.11万亿元,增长4.2%;税务部门税收达到762.1亿元。
外高桥保税区在推进离岸转手买卖规模化运作等方面发力明显。2020年,保税区域新增备案企业53家,占上海全市的76%,企业开展离岸贸易累计外汇收支89.58亿美元。
参照特区立法
浦东新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而法治保障则具有核心价值。
早在1990年9月10日,浦东新区在开发开放不久就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向世界公布了9项法规。市场由此得以大开,改革的活力得以充分涌流。
如今,浦东新区再度站上了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2021年6月23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
对上海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相关要求以及浦东先行制定管理措施等法治保障工作加以明确。
此前的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作出《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根据这一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浦东新区法规。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的精神,浦东新区法规区别于上海市一般的地方性法规,可以对法律、行
政法规、部门规章作出变通规定,其实施范围为浦东新区。“这是对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更大力度的支持。”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陆晓栋说。
记者了解到,在全国人大特别授权的经济特区立法权中,深圳、厦门、珠海、汕头都是先有特区,后有特区立法权,海南省设立特区与特区立法权的取得是同步的。而上海浦东新区情况与过去不同,是给“新区”赋予了“特区”立法权。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