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从顶层设计到成功实践
时间:2021-06-28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在2012年国企改革之初,国有企业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企业收入和效益增长明显放缓。

“没有国企改革,企业还能行吗?”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很多位于东北的企业都面临着困境。”

时隔9年,国有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回归到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实现了效益快速增长。

顶层方案加速改革

这场改革,政策上的明确和加速,始自于2015年和2016年,政策密集出台。

回忆国企改革之初,不少国有企业曾面临多重困难。

从2013年开始,中央企业收入和效益增长明显放缓,2013年增速只有3.6%,2014年利润增速下降至2%略强。

到2015年时,央企利润增速呈现负增长。三大能源央企的业绩和利润,均受到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资委则开始着重加强央企的内部管理。

彼时国资改革进入加速。

2014年初,最受关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初具规模。国资委对外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其一,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国有独资形式。其二,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保持国有绝对控股。其三,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可保持国有相对控股。其四,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同时,国有企业开始接受市场化。

2014年7月,国资委发布了国企改革试点企业,每个央企都闻风而动,五矿集团虽然不是试点企业,但也在推进自己的国企改革方案。

“我们计划在物流等领域进行一些改革,但是还没有计划与民企合作。”五矿集团人士当时向记者表示,“国资委也说过,混合所有制不能一刀切,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改革方案。”

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迅速传达到每一个企业。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仅是资本的变化,更多是管理的变化。当时,中国五矿人士表示,改革将重点放在内部管理环节上,与外部接轨。

“人力管理部门进行试点。”该人士透露,改革更注意与国际管理的接轨,选用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在国外项目中“我们要求做到中国与外国工作人员,同工同酬,符合市场的规律”。

当时另外一个让国有企业迷惑的问题是,有具体指向性的政策,出台较少。

一位地方国有企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当时关于国企改革的政策,我们知道的非常少,我们还派人来北京问过,也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能和其他省份相互询问、借鉴。”

国企改革,对于很多部门来讲,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很多部门都处于探索阶段。这场改革,政策上的明确和加速,始自于2015年和2016年,政策密集出台。

一位参与国企改革的高层人士透露,2015年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推出了19项国企改革措施,2016年推出21项左右的改革政策,包括国企调整与重组、员工持股、薪酬改革等内容。

该官员表示,“整体思路就是放开监管,围绕市场化进行改革,同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015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被认为是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正式出台。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形成,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统领、以35个配套文件为支撑的“1+N”政策体系。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领域最系统、最全面、最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有力保证了国企改革有方向、有目标、有遵循。”国资委主任郝鹏表示。

央企效益增长明显

截至2019年底,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01.3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29.9万亿元。

从十八大之后,央企整合步调加快。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据了解,2012年以来完成22组、41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有序推进铁塔、航材、煤炭、海工装备等领域专业化整合。瘦身健体成效明显,中央企业2041户“僵尸”特困企业已基本完成治理任务,安置富余人员约80万人;煤钢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14亿吨、钢铁过剩产能1644万吨;全面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超过1.5万户,减少比例达28.4%,管理层级全部压缩至5级以内。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标志性成果。

尤其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方面,为企业松绑和减压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在国企改革中,相关人士表示,“连续6年亏损、濒临破产、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僵尸企业’的朝阳钢铁,在首轮改革基础上,推出以‘授权+同利’为核心的改革升级版,打造民营机制的国有钢铁企业样板,实现从‘困难企业’到‘行业排头’的蜕变。”

截至2019年底,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01.3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29.9万亿元,年均增长16%;2019年国资系统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1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21.1万亿元,年均增长6.5%;实现利润总额3.6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2万亿元,年均增长8.8%。

郝鹏认为,国企还发挥着更加重要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