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推动改革:回答"时代之问"和"中国之问"
时间:2021-06-28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法治进程突显了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与解决。

建党百年,见证了中国逐渐走向法治文明的历史。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生活被不断地重塑,法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法治进程更是突显了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与解决。

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包括正在酝酿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修改后的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新时代的美丽画卷谱下了法治的基调,以法治推动改革正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点。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所表示的,“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回答了‘时代之问’和‘中国之问’。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和第三个10年的交汇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点,针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一系列新的要求的看法通过民法典做出整体的回应。”

由此,站在“时代之问”和“中国之问”的高度,《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诸多法学界的律师、专家和学者,回顾我国在经济领域里重要的法治进展和改革成就。

民法典的制度创新与突破

应该说,整个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恰恰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与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同步,由此,民法典在价值判断、解释选择、立法技术问题上都突显了中国特色。

王轶告诉记者,“就价值判断问题而言,我们编纂这部民法典是要回应中国站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和第三个10年交汇期,面对以前人类没有通过民法典做出回应的问题,我们尝试能通过民法典来进行回应,这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比如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可以说如果不是在数据背景下来谈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受保护的价值是非常低的。也只有在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才显得如此迫切,才需要做出回答。”

在王轶看来,“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们需要进行保护的信息主要是私密信息,对于公开的非私密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和正当性都不足。当人类迈入信息文明之后,就算是非私密的信息、公开的信息,也需要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对收集者和控制者设计相应的法律规则,只有这样,自然人的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

“同样地,备受关注的网络侵权的问题,也是当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之后才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数据与网络虚拟财产,作为重要的财产类型,也是人类进入信息文明阶段才有的经济现象,我们也应该基于中国人分享的价值共识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并借助民法典的编纂做出回答。”王轶说。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雁律师也告诉记者,“对婚姻家庭法修法来说,民法典的出台是个进步,不少内容回应了现实。比如针对当今社会高离婚率,出台了离婚冷静期制度。针对遗嘱的形式,增加了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取消了公证遗嘱的优先性等。”

曹雁律师认为,“近年来,最高院还出台了指导案例,要参考先前的生效判决,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贯彻了法的确定性这一法理。”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打造系统化法治环境

近几年,电商平台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如何既保护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又不会因为电商平台的无限扩张而阻碍中小企业创新的步伐,其中需要智慧的平衡。

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资深律师刘春泉告诉记者,“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最大的法治成就,是全球主权国家第一部以电子商务命名的专门立法已经通过并实施,确立了电商平台法律制度,从过去产品质量法的生产商、销售商两大经营主体的法律责任划分,到目前增加了电商平台三种经营主体的权责划分。这是中国电子商务立法对世界立法做出的贡献。”

刘春泉律师认为,“我国的电商立法对平台是以鼓励促进发展为主,规范为辅,电商平台既包括传统货物电商平台,也包括其他非特许的服务平台,目前电商平台还处在发展的制度红利期间,拼多多能在阿里如此强大的背景下在上海发展起来,与电商法对于平台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有直接关系。”

在知识产权领域,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峰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逐渐形成了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保护环境,最典型的就是知识产权法院的成立,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同时,对侵权行为惩罚性不断加大,比如赔偿额从100万到500万,通过加大违法成本进一步震慑侵权行为,包括专利制度的国际接轨,对保护和鼓励企业创新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资深知识产权律师,刘春泉律师认为,“知识产权领域最大的法治成就,是全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通过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运用经济利益机制引导企业博弈行为,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研发和创新。这几部法律加上马上要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基本法律,最终通过法治的力量来真正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经济模式下,数据正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也让数据反垄断的问题提上日程。可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