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周茂华
摘要:美联储6月利率决议释放加息时间提前信号,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未来美联储政策节奏如何,全球“流动性盛宴”会以何种方式终结?
6月中旬美联储例行利率决议,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和每月1200亿美元购债规模不变,并讨论了缩减购债,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在本次例会中美联储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IOER)和隔夜逆回购利率分别调升5个基点,上调了美国今年GDP增长预测和通胀(PCE)同比增速预期,并释放2023年之前不止一次加息,美联储鹰派表现出乎市场意料,美元指数强劲反弹,大宗商品与风险资产普遍承压。美联储态度何以突然转向鹰派?未来政策走向及其对全球产生哪些影响?
美联储意外转向鹰派
简言之,就是美国通胀提前来了,并且表现超预期。5月美国CPI同比5.0%,连续4个月走高,创出2008年以来新高,环比增长0.8%,连续4个月上升;4月核心PCE同比3.1%,超过2.0%,创出近30年来高位。随着美国疫苗接种逐步推广与社交疏离措施解除,被封锁措施“憋坏”的民众外出活动意愿强烈,交通出行、酒店住宿、文教娱乐等服务业需求强劲复苏,带动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加之美国“直升机撒钱式”救助政策,民众收入增加,市场普遍预计今年美国可能迎来夏季出现高峰期,内需回暖将拉动物价上涨;但从通胀结构分析看,短期需求上升只能解释本轮通胀一部分,能源、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涨价和供给短缺是更主要的推手。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传导。4月以来,能源、工业原材料价格等商品价格延续年初以来上涨态势,铜、铝、铁矿石等商品价格一度接近或刷新历史高位,这不仅直接提升了美国生产者成本,而且通过进口价格传导至终端消费者;
二是疫情对供给抑制。超长时间疫情影响与封锁措施对全球生产链供应链造成冲击,港口码头开工不足,物流仓储运作不畅,都对全球商品供给构成阻滞,,部分消费品供不应求,物流与仓储成本飞涨;
三是结构性失业推升物价。由于疫情导致美国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显现,近几个月,美国月度新增非农数量不及预期而就业岗位空缺率确实逐步上升,反映不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工资-物价”存在螺旋上升压力;
另外,疫情期间美国楼市价格持续上涨直接或间接推升消费者物价水平。受美国低库存、建筑工人短缺、建筑材料供给短缺与价格上涨、低利率与防疫持续刺激楼市需求等,美国整体房地产价格连续十个月上涨。
美联储“两难”选择
严格来说美国经济仍处于恢复阶段,与疫前2019年比较,美国目前仍有超过800万就业岗位未回补,一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0.4%,如果滤除短期强刺激政策,美国经济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但超市场预期的是通胀提前到来,这与上一轮经济复苏周期(2008-2019年)存在明显差别。在美国经济体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情况下,物价、楼价持续快速上涨将直接导致民众生活水准下降,随着短期强刺激政策效果边际减弱,美国需求与生产可能出现螺旋放缓,美国经济中期滞胀风险增大。
面对火烧眉毛的通胀压力,美联储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适度回收过度宽松的流动性,以降低极端宽松政策后遗症,但另一方面,美联储过快收紧政策可能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和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冲击,近几日欧美市场受到不小的惊吓;一定程度上反映美联储面临“两难选择”;因此,在本月政策会议上美联储采取适度回收过剩流动性,并“试探性”释放未来加息可能提前,与市场进行沟通;从效果看,大宗商品市场反应灵敏,应声倒地,大宗商品价格“挤泡沫”,有助于舒缓美国及全球潜在通胀压力,为美国经济复苏赢得时间。
美国通胀与美联储政策展望
一是美国通胀的“好消息与坏消息”。好消息是随着基数效应减弱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居民消费需求短期集中释放后会有所减弱,带动下半年美国通胀赶顶放缓;而坏消息是推动美国通胀的其他因素消退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例如:全球疫苗接种进度缓慢,生产供应端继续受到疫情抑制,结构性失业推升企业生产与物价成本,以及低利率下的高房价等,通胀放缓曲线平缓,意味着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美国民众仍需要承受较高物价水平。
二是美联储政策有何“玄机”。从美国市场表现看,美国实施极端宽松政策确实造成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目前美元融资成本接近0水平,美元流动性泛滥;美国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水平接近4.0万亿美元,远超过近十年均值1.8万亿美元,反映美联储无限量供给的流动性仍淤积在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传导并不顺畅;同时,去年3月以来,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同步涨跌”特征明显,股市、大宗商品等价格走势与基本面持续分化,市场投机炒作活跃等,这些都与流动性泛滥有关。
6月美联储官宣政策转向并结合近日美联储市场操作,美联储主要回收短端流动性,允许或引导短端利率适度上升,但继续将长端利率维持在低位,由于短端利率与美元相关性强,美元适度升值有助于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舒缓通胀压力;同时,处于低位的长端利率将继续为公共支出创造良好环境,并刺激私人投资。这一